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卵巢卵泡膜细胞瘤(OT)的CT、MRI及病理表现,提高OT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枚OT病灶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 11枚病灶均为单发,其中右侧6枚,左侧5枚;大部分OT病灶呈类圆形或卵圆形,与周围组织境界清楚;行CT检查的7枚病灶中,6枚病灶平扫时呈均匀等、稍低密度,1枚病灶合并囊变、岀血,增强后5例实质部分绝大部分呈轻度强化,2例病灶局部呈中等度强化;行MRI检查的4枚病灶,T1WI呈均匀较低信号,T2WI呈等、稍低信号为主,部分病灶内夹杂小斑片样较高信号,增强后4例呈较明显强化。病理上大部分病灶内瘤细胞呈短梭形,胞浆富含脂质,细胞束交叉呈编织状,间质部分区域胶原纤维增生。结论 OT病灶在CT及MRI上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对于OT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孙春锋  亓慧博 《新中医》2019,51(9):112-114
目的:探讨慢肝合剂对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效果以及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72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慢肝合剂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2组肝功能、肝纤维化、临床疗效以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及定量。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酸酰基转移酶(GGT)水平显著降低(P 0.01);且观察组AST、ALT、GGT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1)。治疗6个月后,2组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黏蛋白(LN)下降(P 0.01);且观察组各肝纤维化指标低于对照组(P 0.01)。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22%,高于对照组的80.56%(P 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乙肝病毒e抗原(HBeAg)、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慢肝合剂可有效改善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提高临床疗效和抗病毒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胆石性肠梗阻的影像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或内镜证实的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影像资料及临床表现,影像检查包括立卧位腹部平片7例,消化道碘水造影1例,CT检查6例,MRI检查2例。结果7例患者皆有程度不等的肠梗阻表现。6例CT检查见肠腔内异位结石,7例腹部平片中2例显示肠腔内异位结石,MRI检查的2例均见肠腔内异位结石,1例消化道造影示十二指肠充盈缺损,误为肿瘤性病变。腹部平片2例见胆囊区积气,6例CT见胆囊积气、胆囊窝结构紊乱,其中2例胆囊与十二指肠内气体相通,1例MRI显示胆囊与十二指肠间有高信号液体相通。结论胆石性肠梗阻影像检查中腹部平片除明确肠梗阻外,仔细寻找肠内阳性结石会对诊断有帮助,CT与MRI均能明确诊断,价值相仿。  相似文献   
4.
肠化生,即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黏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是胃黏膜常见病变,见于多种慢性胃病.研究证实,肠上皮化生为重要的胃癌前病变之一[1].治疗肠上皮化生,使化生的肠腺消失,是预防胃癌的重要措施之一.朱曙东老师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病数十载,经验丰富,现将其治疗肠化生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肝细胞肝癌(hepatic cell carcinoma,HCC)M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HCC患者首次行WB-DWI检查的图像,统计肝外非淋巴结转移灶的分布及数目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WB-DWI未发现全身转移(M0)者11例,余12例均发现肝外转移灶(M1),主要为肺转移及骨转移。肺转移5例共14个病灶,WB-DWI发现12个,2个转移灶在WB-DWI上显示不清,结合胸部CT表现,肺部转移灶检出率较高(12/14,85.7%);骨转移8例共17个病灶,骨骼系统转移灶全部检出(17/17)。其余脏器脑部、脾、胰腺、肾上腺及泌尿生殖系统等均未见明显转移灶。全身非转移性病灶共计37处。结论 WB-DWI能够评估HCC患者全身情况,指导异常信号灶进行必要的相关检查,对于HCC患者M分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与99Tcm-二乙基三胺五乙酸(99Tcm-DTPA)肾动态显像肾小球滤过率(GFR)测定在糖尿病肾病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患者64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尿蛋白正常组(18例)、微量蛋白尿组(31例)和临床蛋白尿组(15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BMP-7水平,肾动态显像测定GFR,对比分析各组检测结果。结果:随着糖尿病肾损害的加重,血清BMP-7水平逐渐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尿蛋白正常组糖尿病患者的GFR显著升高,而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患者的GFR却显著降低;相关分析提示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BMP-7和GFR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清BMP-7能反映糖尿病早期肾功能的损害,结果准确,易于操作,99Tcm -DTPA肾动态显像GFR测定已成为评价肾功能常用的影像方法,可准确反映糖尿病患者肾功能,二者联合应用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或筛查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临床怀疑或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将获得的原始数据传送至ADW4.3工作站进行VR、MPR、MIP等后处理重建,并对图像进行评定 结果 110例病例中,2例因患者外围血管脆弱、造影剂外漏导致检查失败外,其余108例参考Hong等评判标准,5分为54例,4分为21例,3分为18例,2分为7例,1分为8例 结论 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心率、呼吸、峰值时间测定,后处理重建时相位选择等方面,当然前期医患沟通及患者的充分准备与配合也至关重要,只有处理好整个检查的所有相关环节,才能确保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功,从而满足诊断和治疗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可以在自由呼吸状态下完成大范围(包括胸部、腹部及盆腔)薄层无间断扫描,经三维最大密度投影(3D MIP)图像重建得到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图像[1];通过背景抑制及黑白翻转技术,可对病变的显示达到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相媲美的效果,可直观、立体地评估原发病灶和灶外的肿瘤或(和)非肿瘤征象,并可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体积的定量测量[2].本研究旨在了解成人WB-DWI正常表现,为该技术用于临床诊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对罕少见病因肠梗阻诊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证实的罕少见病因肠梗阻的CT征象及临床表现,CT检查包括全腹部平扫、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增强扫描.结果 14例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肠梗阻表现.其梗阻原因分别为腹茧症2例、乙状结肠周围疝2例、闭孔疝3例、肠石1例、胆石6例.结论 MSCT检查除了能明确诊断肠梗阻外,还能明确导致肠梗阻的罕少见病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肝移植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表现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行MSCTA检查的39例的CT表现.结果:肝移植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18例,其中表现肝动脉狭窄7例、肝动脉血栓1例、门静脉血栓3例、门静脉狭窄2例、下腔静脉狭窄1例、脾动脉盗血综合征3例以及肝段缺血或梗死3例.结论:肝移植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MSCTA表现明确,MSCTA诊断具有安全、无创、准确的特点,同时可发现因血管源性并发症而引起的继发改变,为患者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