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替代疗法之一,而腹膜纤维化是长期腹膜透析常见的并发症。近来研究显示,由腹膜纤维化导致的腹膜超滤功能丧失逐渐成为腹膜透析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与腹膜纤维化密切相关。其中,TGF-β在腹膜纤维化形成中起关键的调控作用,但由于TGF-β是多功能细胞因子,正常表达时具有抑制炎症和细胞增殖等作用,因此完全拮抗TGF-β的负面效应也可能会带来不良反应.CTGF是TGF-β下游的重要介质,主要介导TGF-β的负效应。因此将CTGF做为靶点,为防治腹膜纤维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穴位埋线联合健脾祛痰中药对肥胖并发高脂血症脂质代谢内脏脂肪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40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药组20例(穴位埋线每月1次联合加减参苓白术散日1剂,2次/d,早晚服用),中药组20例(加减参苓白术散服用方法同上),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肥胖指标:体质量、体质指数(BMI)、腰臀比、体脂百分率(F%),肥胖度(A%);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内脏脂肪指标:内脏脂肪指数(VAI)变化。结果 针药组和中药组在治疗肥胖总有效率均能达到85%以上,且针药组略高于中药组。与治疗前相比,针药组、中药组均能降低肥胖指标和内脏脂肪指标,并能改善血脂指标(P<0.05)。与中药组相比,针药组治疗后在降低肥胖指标、内脏脂肪指标及改善血脂指标方面效果更加显著(P<0.05)。结论 针药组与中药组治疗均有减肥降脂作用,针药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临床效果更明显,穴位埋线联合健脾祛湿中药法可能通过调节“脂肪-胰岛素轴”,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胆固醇的合成,从而纠正患者脂质...  相似文献   
3.
维甲酸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维甲酸(at-RA)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UUO)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2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给药组,结扎单侧输尿管造成梗阻性肾病模型.术后9天处死大鼠,取梗阻侧肾做组织学检查,HE染色,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结果维甲酸显著减轻肾小管间质损害,治疗组肾间质炎细胞浸润和肾间质CTGF、α-SM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维甲酸减轻UUO模型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和炎细胞浸润,降低CTGF表达,抑制α-SMA表达,从而减轻肾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4.
袁红霞  刘涛  周盾 《护理学杂志》2013,28(15):74-76
目的 探讨微格教学在护理本科健康评估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方法 将我校2009级、2010级在校护理本科生分为传统教学组和微格教学组.传统教学组采取教师示教—学生练习—反示教—教师点评的方法,微格教学组采取教师示教—观看技能操作录像—学生练习—反示教录像—观看反示教录像—师生点评的方法.结果 微格教学组5o%以上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技能非常好,66.67%学生对微格教学法表示满意,73.53%学生认为微格教学能够提高自身成就感.与传统教学组相比较,微格教学组皮肤黏膜淋巴结评估、头面部评估、心脏评估、运动神经系统评估考核成绩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 微格教学法能够提高教师授课技能,增强学生自我表现意识、锻炼语言表达沟通能力,显著提高部分考核模块技能考试成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IgA肾病模型小鼠经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VEGF的表达变化,从而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IgA肾病的治疗机制。方法 SPF级雄性昆明小鼠60只,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空白组、阴性对照组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利用牛血清白蛋白灌胃和皮下注射CCl4并联合应用脂多糖的复合方法造出小鼠IgA肾病模型。10周造模成功,尾静脉注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于第7、21、56天处死小鼠取材,做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VEGF。结果 15只小鼠出现镜下血尿,25只小鼠肉眼血尿;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免疫组化观察VEGF表达增强。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入IgA肾病小鼠模型后,可以通过VEGF的表达增强来促使新生血管生成,修复受损肾小球系膜组织,使IgA肾病的一系列症状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我国原发性高血压和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率均很高 ,且二者最终均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我们通过高频声像图对以肾衰就诊的患者的原发病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80例健康志愿者 (A组 ) ,男女各 4 0例 ,平均 50 .6岁 ;肾性高血压组 (B组 ) 80例 ,诊断符合三版内科学(1 993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关于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型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女各 4 0例 ,平均 55.3岁 ;高血压肾病组 (C组 ) 80例 ,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符合1 978年WHO的诊断标准并出现尿改变及肾功损害(除外各种继发性肾脏疾病 ) ,其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与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及红参附子提取物对其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2004-09在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实验室完成。将60只雄性SD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观察组,每组20只。对模型组,观察组大鼠采取右侧肾切除,夹闭左侧肾蒂1h,制造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仅切除右肾,分离左肾肾蒂但不夹闭。观察组于缺血前0.5h予红参附子提取物(参附注射液,三九雅安制药公司,批号:2003091821,20mL/支)10mL/kg门静脉注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术后24,48h取10只大鼠处死,取肾脏标本做组织学检查,观察形态学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水平,并计数再灌注模型肾组织中多型核白细胞的浸润数。结果:6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组镜下可见近曲小管排列紊乱、疏松,有广泛空泡变性及片状坏死,细胞核固缩、深染。远曲小管内有大量管型形成。肾间质局部出血伴炎细胞浸润。观察组肾小管排列基本正常,小管上皮细胞轻度浊肿,偶见管型。炎细胞浸润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除假手术组,各组48h改变较24h严重。②模型组肾小管Paller氏评分和肾组织中白细胞计数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显著增加(P<0.01),观察组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除假手术组,各组24h与48h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假手术组肾脏细胞间黏附分子1仅见微量表达。模型组24h出现明显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48h表达显著高于24h组(P<0.01)。观察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明显弱于模型组(P<0.01)。④再灌注24h及48h肾小管评分与肾组织中白细胞数、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均呈正相关(r=0.65,0.58,P<0.05)。肾组织中白细胞数、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呈正相关(r=0.85,P<0.05)。结论: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介导炎细胞浸润并造成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红参附子提取物能够抑制这种损伤过程,发挥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NO合成的前体物质L arg对慢性肾衰大鼠肾小球硬化的影响。方法 用SD大鼠行右肾切除加尾静脉注射ADR造成肾小球硬化模型 ,治疗组于造模前给予L arg灌喂 ,观察NO、ET 1及肾功能的变化并行病理检查。结果 光镜及电镜证实造型成功 ,两组均出现蛋白尿 ,治疗组轻于对照组。治疗组NO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 ,NO及ET 1呈负相关 ,治疗组细胞外基质及硬化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结论 L arg通过促进NO的合成及抑制ET 1的产生延缓肾小球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10例酒精诱发心律失常,并就其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理作初步探讨。临床资料 10例病人均为男性,年龄为22~49岁,平均33.5岁。饮酒史为2~20年,平均6.3年。诱发的心律失常有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4例)。  相似文献   
10.
例1,兄,孙某某,男,36岁,因咽痛、高热一周,按感染治疗无效,牙龈出血,下肢瘀斑2天,于1991年7月29日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家族中父母健在,兄弟体健。体检:体温39.4℃。发育正常,双下肢可见散在瘀点瘀斑。表浅淋巴结无肿大。扁桃体Ⅰ°肿大,胸骨压痛(+),肝脾未扪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5×10~9/L,早幼粒0.93,分叶核0.05,淋巴0.02,Hb77g/L,血小板30×10~9/L,血型B型。骨髓涂片:增生活跃,早幼粒细胞占0.95,过氧化酶染色弥散阳性,可见棒状小体。诊断M_3型白血病。住院期间给予维甲酸口服60mg/日,病情无缓解。因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出血,于1991年8月9日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