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白云区2008~2012年患传染病的居民的死亡原因.方法 应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及死因顺位等统计学指标,对2008~2012年白云区居民死因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年白云区居民传染病死亡数为227人,年平均死亡率为2.04/10万,传染病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传染病主要死因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和艾滋病.前三位死因占总死亡数的94.27%.职业以无业或待业居第一位.结论 病毒性肝炎、肺结核、艾滋病是导致白云区居民死亡的最严重传染病,应加强防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州市白云区外来工防癌知识和行为情况,为提高外来工防癌知识和行为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白云区人和镇200名外来工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广州市白云区外来工防癌知识知晓率为47.56%,其中知晓与吸烟、个体、危害原因、控制方法有关的达60%以上,熬夜、压力、早期症状、高危人群、癌症相关预警信号等低于50%;行为形成率为66.20%,其中与抽烟、睡眠、接触不良气体、作息、饮食、精神状况等行为有关的达60%以上;形成行为低于50%的是关注癌症相关知识,只有26.00%。健康知识和行为不同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人群间的防癌知识和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广州市白云区外来工防癌健康知识知晓率、行为形成率较低的情况,有必要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普及防癌健康知识,提高健康行为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转岗干预对计生专干健康教育相关政策及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方法2020年5月对广州市白云区342名基层计生专干,采用调查法,运用PROCEDE-PROCEED计划、实施与评价模型,比较干预前后计生专干对健康教育相关政策及健康知识的知晓率。结果干预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知晓率为99.12%,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知晓率为98.54%,均高于干预前的64.33%、5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干预后科学健康观知晓率为96.24%,健康信息知晓率为94.44%,传染病防治知晓率为97.66%,慢性病防治知晓率为97.88%,均高于干预前的79.53%、54.53%、87.43%、79.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该干预模式能提高基层计生专干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打造一支适应新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的基层健康教育宣传队伍,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州市白云区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情况和影响发病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了3 553名居民进行调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慢性病患病危险因素。结果白云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总患病率为45.96%,其中男性患病率为43.08%,女性患病率为48.41%。所患慢性病中居前5位的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骨质增生、高血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年龄、性别、超重、吸烟、饮酒等为当地慢性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应该加强居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改善自身的高危暴露,贯彻落实慢性病的三级预防,降低慢性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州市白云区2009~2013年结核病流行病学特征,并预测2014年白云区肺结核的发病率,为制订白云区肺结核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白云区2009~2013年结核病流行病学特征,选择灰色预测模型GM(1,1)预测2014年白云区肺结核发病率。结果 2009~2013年白云区共报告结核病12 406例;年均发病率为111.96/10万;发病年龄集中在青壮年;发病人群以民工、农民、工人为主;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人员流动性大的城镇及边远农村。根据2009~2013年白云区报告发病率,预测2014发病率为82.43/10万。结论根据白云区2009~2013年结核病流行特征,预测2014年结核病发病率,以便把握疫情趋势,加强结核病宣教和防控,遏制结核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广州市白云区居民主要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制定居民健康促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死因监测系统数据及人口统计数据,编制简略寿命表和去死因寿命表,计算白云区居民期望寿命及因疾病死亡导致的减寿年数。结果2013年,白云区居民粗死亡率为293.91/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居民前5位死因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和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的疾病;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是80.40岁(男性78.15岁,女性82.57岁)。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导致白云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水平是进一步提高居民期望寿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白云区2011年法定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为制定传染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现况研究)对白云区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白云区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19种11047例,年报告发病率为497.02/10万;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10种14703例,年报告发病率为661.51/10万。2011年白云区法定传染病发病居前3位的疾病依次为手足口病(434.52/10万)、病毒性肝炎(221.90/10万)、肺结核(168.63/10万)。按发病系统分,发病最高的是肠道传染病(占50.51%),第二是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占26.40%),第三是呼吸道传染病(占21.88%)。传染病总体发病男性高于女性;高发年龄组在0~1岁;高发月份在5~7月。结论传染病防治工作重点是要加大肠道和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防治与监测,加强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力度;加强对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白云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及居民寿命减短的主要原因,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死因监测系统数据及人口统计数据,编制简略寿命表和去死因寿命表,分析居民死亡原因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2012年白云区居民粗死亡率为265.9;/1077,居民死亡原因前五位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的疾病,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是82岁(男性81.18岁,女性84.26岁)。结论白云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相关的疾病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开展健康教育,防治结合,提高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灰色预测模型GM(1,1)预测2014年广州市白云区水痘发病率,为制订白云区水痘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广州市白云区2006~2013年的水痘年发病率资料建立灰色预测模型,并对2014年白云区水痘发病率进行预测。结果2006~2013年白云区年均发病率为99.95/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幼托儿童和学生,运用灰色模型预测2014年白云区水痘发病率为92.21/10万,检验预测精度为优秀。结论通过灰色模型预测2014年白云区水痘发病趋势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加强对学生、托幼儿童等重点人群的水痘防控仍不能松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广州市白云区心脑血管病的流行状况,为相关部门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白云区各监测点医院上报的、由本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和审核的心脑血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广州市白云区户籍居民2013年心脑血管病发病率为328.86/10万,标化发病率为22.56/10万;死亡率为33.22/10万,标化死亡率为1.87/10万;男性心脑血管病发病率为372.07/10万,女性心脑血管病发病率为285.20/10万,男性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33.64/10万,女性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32.81/10万,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是男性高于女性。其中脑血管病发病率为299.36/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28.21/10万;心血管病发病率为29.49/1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为5.01/10万,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心血管病。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76.21%,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人数占死亡总人数的80.00%。结论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增多,心脑血管病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应重视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