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2008-2011年某市太湖水源生活饮用水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为保障和改善居民饮用水卫生安全和卫生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对2008-2011年某市太湖水源生活饮用水监测结果分析及评价。结果检测水样1 432份,合格1 331份,总合格率92.9%;年度合格率由2008年的80.5%提高到2011年的9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78,P0.001);不合格指标中,菌落总数、浑浊度和铁超标项次数最多,为主要不安全水质指标;对不同季节菌落总数超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15,P0.017),其中第三季度最高(5.3%)。结论目前该市太湖水源生活饮用水水质基本符合GB 5749-2006的要求,少数管网水质存在微生物污染等安全隐患,今后工作中必须加强管网末梢水质的卫生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2.
3.
苏州地区城乡生活饮用水水质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苏州地区城镇与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及水质指标自然本底值,为建立健全城乡生活饮用水质监测网络提供依据。方法按现行《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中《水样的采集与保存》,于2010年丰水期在沿长江和环太湖等典型地区采集城镇和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的出厂水水样,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进行水质全项目检测分析。结果2010年丰水期苏州地区城乡饮用水主要不合格指标为铝和三氯乙醛,主要理化常规指标铅、氟化物、硝酸盐、三氯甲烷、铝、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等本底值,分别为0.0014、0.62、1.21、0.0046、0.17、48.6、70.0、288.3、118.1、1.44mg/L。结论苏州沿长江和环太湖等典型地区城乡饮用水水质指标基本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水质要求,能够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及社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气主要污染物对居民恶性肿瘤日死亡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02~2007年苏州地区恶性肿瘤日死亡人数和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以及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日平均浓度,经时间序列法平稳化后,再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进行相关性和确定性分析。[结果](1)该地区居民恶性肿瘤日死亡率与7天前(1ag7)的大气中SO2、NO2及当日(1ag0)PM10平均浓度存在相关(P〈0.05),其中S02和PM10每升高10μg/m^3,恶性肿瘤死亡的相对危险度(RR)和95%可信区间(Cl)分别为1.004(1.003~1.006,P〈0.01)和1.001(1.000~1.002,P〈0.05),日死亡率分别上升0.44%(0.29%~0.60%)和0.10%(0.01%-0.19%);而N02则呈负相关(P〈0.01)。(2)居民恶性肿瘤日死亡率与大气污染物日平均浓度存在线性回归(P〈0.05),回归方程为:y=4.985+3.963[SO2]-2.878[N02]+0.577[PM10];模型预测的结果比较准确。(3)自变量SO2浓度标化后的偏回归系数为0.392,对应变量恶性肿瘤日死亡率的影响最大。[结论]该地区居民恶性肿瘤日死亡率与大气中SO2和PM10日平均水平呈正相关,与NO2则呈负相关;控制该地区SO2的污染水平可能有利于降低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藻类污染对太湖流域饮用水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藻类污染对太湖饮用水水质的影响。方法 :在太湖饮用水取水口附近采集水源水 ,分析水源水中藻类的含量、分类 ,同时检测水源水、自来水出厂水水质。结果 :藻类高峰繁殖时间出现在每年 4月以后 ,水温对藻类繁殖起着一定的作用 ,太湖水源水中的含磷、含氮量以及太湖的水位也对藻类繁殖起着较大的作用。结论 :藻类大量繁殖时 (大于 1.0× 10 7个 /L时 )水厂对水源水处理出现困难 ,饮用水水质易超标。  相似文献   
6.
杀鼠迷膏剂毒饵实验室和现场灭鼠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杀鼠迷的实验室和现场灭鼠效果。方法:采用无选择性试验和有选择性试验方法,观察小白鼠的适口性和死亡情况。现场灭鼠试验采用饱和投药法布放杀鼠迷膏剂灭鼠毒饵。结果:杀鼠迷膏剂毒饵实验室对鼠的毒杀率达100%,摄食系数为0.63;现场灭鼠试验的平均盗食率为23.52%,灭鼠效果达89.55%。结论:杀鼠迷毒饵具有较好的适口性和杀灭效果,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环境相关疾病预防与控制人力资源配置状况,为制定市、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相关疾病防制的人力资源配置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和现况研究方法调查某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相关疾病防制的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分析其公共卫生职能执行情况。[结果]某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环境相关疾病防制的专业人员共118人(其中31.36%为兼职人员),年龄(37.95±9.01)岁。全市人口中环境相关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人员拥有率为1.92人/10万。专业人员学历以本科为主,占50.85%,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9.32%;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人数的比例约为1:6:2:2。中级职称以上占61.02%;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比例为2:5:4。另外,过去5年有15.71%本科以上学历和(或)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调离了本岗位。该地区公共卫生职能落实程度为40%~60%。[结论]该地区从事环境相关疾病预防与控制的专职人员明显偏少,相应的公共卫生职能有所削弱。建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合理配置环境相关疾病防制的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城市化发展对室内蜚蠊群落的影响。方法粘捕盒法。结果2004-2005年,苏州市城区室内蜚蠊平均密度为0.53只/(盒.夜),德国小蠊、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的构成比分别为80.30%、17.04%和2.66%;1997-2001年为0.05只/(盒.夜),3种蜚蠊的构成比依次为86.69%、7.37%和5.95%,两个时间段蜚蠊密度与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15.19,P<0.05;P<0.01)。2004-2005年,老城区蜚蠊平均密度为0.49只/(盒.夜),德国小蠊、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的构成比分别为75.71%、22.31%和1.98%,新建城区平均密度为0.58只/(盒.夜),3种蜚蠊的构成比依次为84.52%、12.19%和3.28%,老城区与新建城区的密度和构成比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u=7.66,P<0.01)。结论城市化发展包括城区改造、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对蜚蠊群落结构和数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 随着人们对饮用水质量要求的提高,桶装饮用水也成了人们消费的一个热点,桶装饮用水质量如何,成了人们关心的一个重点。生产企业为了提高桶装饮用水的质量,同时又保持桶装饮用水的口感好、无余氯等特点,广泛采用臭氧消毒技术,但臭氧消毒的效果与桶装饮用水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苏州市城区室内蜚蠊种群密度季节消长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苏州市室内蜚蠊种群密度及其季节变化规律,分析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为城市蜚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蜚蠊密度调查采用粘捕法;用PEMS统计软件分析密度消长与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的相关性.结果苏州市室内蜚蠊活动高峰出现在6月前后,9月后活动逐渐减少.蜚蠊种群密度消长与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59 5(P<0.01),0.816 8(P<0.01)和0.739 6(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苏州市室内蜚蠊全年活动,蜚蠊的发生与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等气象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受温度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