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索Gadd45β和Gadd45γ在亚砷酸钠所致的MIHA细胞周期改变中的作用,为砷中毒的人群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贵州省兴仁县雨樟镇交乐病区砷中毒人群以及格沙屯正常人群分别作为砷中毒组和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人群Gadd45β和Gadd45γ基因mRNA表达水平。同时,分别以不同剂量亚砷酸钠、不同时间处理MIHA细胞,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改变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Gadd45β和Gadd45γ基因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情况。在上述实验基础上,针对Gadd45β和Gadd45γ基因分别设计的siRNA作用于染砷的MIHA细胞,反向验证Gadd45β和Gadd45γ基因在砷致细胞周期改变过程中的影响。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比较多组间差异。结果 人群实验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砷中毒患者Gadd45β和Gadd45γ基因mRNA表达水平升高(t = 2.576,P = 0.011;t = 2.312,P = 0.022);MIHA细胞中,随亚砷酸钠染毒剂量、染毒时间增加,细胞G2/M期比例明显升高(F剂量 = 340.136,P<0.001;F时间 = 49.194,P<0.001);在相对较低亚砷酸钠浓度(低于20 μmol/L)、一定时间内(低于48 h)Gadd45β和Gadd45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随染砷剂量、染砷时间升高而升高,超过该浓度范围和作用时间后,出现表达下降的现象(Gadd45β:F剂量-蛋白 = 37.568,P<0.001;F剂量- mRNA = 9.771,P<0.001;F时间-蛋白 = 61.144,P<0.001;F时间- mRNA = 46.366,P = 0.001;Gadd45γ:F剂量-蛋白 = 12.989,P = 0.001;F剂量- mRNA = 23.613,P<0.001;F时间-蛋白 = 27.425,P<0.001;F时间- mRNA = 37.969,P<0.001)。转染siRNA分别下调Gadd45β和Gadd45γ的表达后,细胞周期都出现G2/M期比例下调(t = 3.053,P = 0.038;t = 14.47,P<0.001)。结论 砷致Gadd45β和Gadd45γ基因表达水平升高在其诱导MIHA细胞出现G2/M期阻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距离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临床效果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经最佳药物治疗仍存在心力衰竭症状、符合CRT指征的75例心力衰竭患者。采集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房前后径(LAAPD)、QRS波宽、脑钠肽(BNP)、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评分以及随访期间全因再入院次数、全因病死例数。游标卡尺精确测量术后CRT影像指标心脏横径(L),正位(DD1)、左前斜位(DD2)、右前斜位(DD3)时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直接距离,取直接距离最大值(DD);计算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DD/L。根据《心血管系统疗效评价指标》及meta分析疗效评判标准分为显效应答(A组)、有效应答(B组)、无应答(C组)。结果 3组患者CRT术后6个月LVEF、6MWT距离均提高,LVEDD、QRS波宽、BNP、MLHFQ评分均降低,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4)。A组患者与B组患者比较,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5),DD、D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与C组比较,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5),DD、DD/L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B组与C组比较,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2),DD、D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10);F检验显示3组患者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9),DD、DD/L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组DD(P=0.034,OR=0.094,95%CI=-4.546^-0.178)、DD/L(P=0.038,OR=0.088,95%CI=-4.726^-0.1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距离与CRT效果相关,CRT术中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DD/L越大,相应临床效果越佳,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距离是CRT效果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以促进术后康复为目标导向的麻醉管理策略在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胸腔镜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选择行胸腔镜手术患者60例,分为ERAS+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组(E组)与常规管理+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组(C组),每组30例.E组采用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胸段硬膜外阻滞+静脉镇痛镇静+术中迷走神经阻滞、ERAS理念优化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管理,C组采用双腔支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常规进行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管理.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手术开始30 min(T1),术毕即刻(T2)、术后24 h(T3)抽取动脉血检测SaO2、PaCO2,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中皮质醇(Cor)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含量,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住院时间、麻醉费用、术后VAS疼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T0时比较,T1~T2时两组SaO2下降,PaCO2升高,E组T1~T2时PaCO2高于C组,SaO2低于C组(P<0.05);与T0时比较,T1~T3时两组Cor、E和NE浓度均升高(P<0.05);T1~T3时E组的Cor、E和NE均明显低于C组(P<0.05).与C组比较,E组的麻醉苏醒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麻醉费用更低,术后VAS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结论 基于ERAS理念的非气管插管麻醉管理策略应用于保留自主呼吸胸腔镜手术中,通过优化术前、术中、术后患者管理,可以降低手术创伤应激反应,最小化不良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术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和细胞角蛋白(CK)20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年龄30~7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利多卡因组(L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时L组以利多卡因首剂1mg/kg静脉注射,继以利多卡因1.5mg·kg-1·h-1持续泵注直至手术结束,C组持续输注等量生理盐水。于麻醉诱导前5min(T1)、手术结束即刻(T2)、术后24h(T3)和48h(T4)从上臂外周静脉采集血液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0浓度;采用RT-PCR法检测CK20mRNA。结果 T2~T4时两组患者血清IL-10浓度均明显高于T1时(P0.05)。T3时L组血清IL-10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T1、T2、T4时两组患者血清IL-10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T3时两组患者CK20mRNA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多卡因可降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血清IL-10浓度,有利于减轻术后免疫抑制,但可能对术后癌细胞血行微转移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麻醉时丙泊酚半数有效靶浓度(ECe50)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5组,给予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及等量生理盐水,采用序贯法根据患者的体动反应,增加或降低丙泊酚的血浆靶浓度,测定出50%患者麻醉时所需的丙泊酚血浆浓度及其95%的可信区间。结果 5组平均动脉压均在麻醉后支气管镜置入前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麻醉后支气管镜置入前和支气管镜置入即刻BIS值均明显下降(P0.05);5组丙泊酚ECe50及其95%CI随右美托咪啶的浓度增加而呈递减趋势(P0.05)。检查过程中使用多巴胺13例,乌拉地尔9例,阿托品11例,艾司洛尔19例。结论右美托咪定可在一定范围内减少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麻醉时丙泊酚的半数有效靶浓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依帕司他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3年7月,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82例,随机分为2组。2组均常规糖尿病治疗,配合合理饮食和运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帕司他(50mg/次,3次/d)治疗,观察2组空腹血糖、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血清肌酐及血清尿素氮变化。结果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无明显变化,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血清肌酐显著降低,血清尿素氮明显升高,不良反应不明显,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可以在正常控制血糖的药物中配合依帕司他治疗,可以控制患者24h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延迟糖尿病肾病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分析在肾病综合征治疗过程中采用循证护理干预方式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50例肾病综合征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方式护理,对患者的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及护理后生活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组护理后护理效果较对照组的护理效果提升明显,出院后患者不满情绪产生少,精神状况稳定,对循证护理呈现肯定表现.结论 在对肾病综合征护理时采用循证护理,不仅帮助患者缓解了治疗过程中的焦虑程度,减轻患者预后所产生的并发症,增高患者生命质量与自我照管调理的可能性,降低患者家属压力,成功维护护患关系.可做推广试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肾盂内压力(RPP)下输尿管硬镜吸引取石术对患者灌注液吸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3月行输尿管硬镜吸引取石术的120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进行研究,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A、B、C、D四组,每组30例。A组RPP设定为5 mm Hg,B组RPP设定为0 mm Hg,C组RPP设定为-5 mm Hg,D组为非固定控压(压力值范围为-15~5 mm Hg,灌注流量为50~150 ml/min)。比较各组灌注液吸收量、手术时间、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D组的灌注液吸收量、手术时间少于A组、B组和C组(P<0.05),C组的灌注液吸收量、手术时间少于A组、B组(P<0.05),B组的灌注液吸收量、手术时间少于A组(P<0.05);四组术前5 min的MAP、HR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B组、D组灌注后10 min和术毕即刻的MAP、HR与术前5 min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C组灌注后10 min和术毕即刻的MAP、HR与术前5 min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四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RPP越小,灌注液吸收量和手术时间越小,血流动力学越平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