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1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物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在实验病理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动物组织与人组织相比有许多独特的特点,本室长期从事动物实验工作,在动物病理切片制作方面经过长期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就小鼠内脏器官病理切片制作的特点谈谈我们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利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方法,检测染发剂的诱变效应,结果发现染发剂的各剂量组微核率均明显高于蒸馏水组(P<0.01),提示染发剂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1989年10月至1997年8月收治43例晚期原发性肝癌,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43例中男31例,女12例。最大年龄70岁,最小26岁,平均46岁。全部作B超检查,31例作了CT扫描,均发现有占位性病变。肿瘤直径6~10cm7例,11~20cm17例,直径>20cm19例。血AFP>500μg/L27例,200~500μg/L11例,阴性5例。合并腹水者22例,其中大量腹水16例,中等腹水及小量腹水6例。肺部转移7例,颈部淋巴结转移6例。本组均为晚期…  相似文献   
4.
用RTPCR方法,定量检测了30例食管癌和相应切断正常粘膜组织中多药抗药(MultiDrugResistance,MDR)性基因1的表达。结果:癌组织中33.3%的病例存在MDR1基因的表达,而相对应的切断正常粘膜组织中,仅有13.3%的病例存在MDR1基因的表达,皆为低中度表达。P<0.05,2者间差异有显著性。但MDR1基因的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资料如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级、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等无关。结果提示:MDR1基因的表达在食管癌的发生中起一定的作用,它可能与食管癌的原发性耐药有关。  相似文献   
5.
用银染核仁形成区(AgNORs)及酸性DNA酶染色法,对不同高温处理的小鼠Ehrlich腹水癌细胞进行光、电镜观察。结果显示高温(41℃~43℃)处理可使癌细胞以典型的凋谢(Apoptosis)方式死亡。凋谢出现率比37℃孵育组升高,且43℃孵育组的凋谢出现率高于41℃组(P<0.01)。高温处理组,癌细胞的核仁形成区银颗粒数低于37℃孵育组(P<0.01)。凋谢细胞和凋谢小体的银颗粒数也比其它癌细胞为低。高温处理引起的凋谢,细胞核及凋谢小体核碎片酸性DNA酶染色呈阳性反应,与其它细胞核相比明显增强。结果提示,肿瘤高温热疗的机理之一是启动了癌细胞的凋谢过程,直接损伤肿瘤细胞;整体热疗也可能通过刺激免疫反应等间接作用而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免疫组化方法对28例食管癌活检标本组织中p53蛋白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并观察了其与临床放射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前活检标本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6.4%,放疗采用常规设计,放射治疗效果为p53阳性组CR46%,PR15%,PD39%;p53阴性组CR53%,PR47%,PD0%。p53蛋白阳性者放疗疗效较阴性者差。结果表明:p53蛋白可以作为预测食管鳞癌放疗效果判断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对含HPV16和HPV18DNA质粒的大肠杆菌进行培养、扩增,提取大量质粒DNA,纯化、酶切、回收HPVDNA片段,用国产生物素交联补骨脂素标记,再经纯化鉴定。制备的HPVDNA探针用亲合素辣根过氧化物酶显色,敏感性可达lpg。检测靶核苷酸的敏感性可达5pg。该探针用于原位杂交检测10例食管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粘膜组织中的HPVDNA,也取得良好结果。结果提示:用生物素交联补骨脂素标记基因探针是一种简单的方法,且效果良好,适于研究和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8.
分别对7、14、21、28、35、60、90日龄的BALB/c-nu/nu、BALB/c-nu/+和BALB/c-+/+三种基因型小鼠的胸腺进行检查。结果发现BALB/c裸小鼠(nu/nu)缺乏胸腺,杂合子小鼠(nu/+)的胸腺重量和胸腺皮质厚度均明显低于纯合子正常小鼠(+/+)。提示突变小鼠胸腺的表现型受裸基因及基因型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将人食管癌细胞株Eca109移植于裸小鼠肾包膜下,观察化疗后肿瘤细胞形态及DNA含量的改变,结果显示化疗后细胞呈明显的退行性变,DNA含量显著降低,提示DNA含量的测定,可作为判定肿瘤化疗效果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0.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1月龄、2月龄、老龄豫医无毛小鼠皮肤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各年龄段表皮均有一层角化过度的角质层,毛干消失,毛球结构不正常,毛囊被一些角化物质充填。但真皮层差别很大。1月龄皮肤为肉色偏红,切片可见表皮层较厚,真皮内没有包囊;2月龄皮肤为肉色,表皮层较1月龄薄,毛囊腔大,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内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包囊;老龄鼠皮肤为淡黄色,头部和体侧形成特别皱纹和褶痕,皮肤脆性大,易撕裂,表皮层薄,角化严重,真皮层被包囊扩张。包囊直径约为2月龄的4倍,内含一些角化物和脂肪样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