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基于双向转诊模式下原发性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OP)患者骨密度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常熟市某基层骨质疏松防治站开展辖区内的1 700例(女性≥50周岁,男性≥65周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易感人群的筛查,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量表评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筛选骨质疏松高危人群。将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筛选出的329例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纳入对照组,转入上级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治疗;将2019年6月至2019年11月筛选出的327例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纳入双向转诊组,经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骨质疏松症区域防治指导中心确诊、制定治疗方案或骨质疏松骨折术后再返回基层进行长期随访管理。入组时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的患者共280例,占总筛查人群比例为16.47%(280/1 700),其中对照组125例,双向转诊组155例。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2年内患者骨密度动态变化情况。同时根据骨密度水平将双向转诊组分为非OP组101例和OP组54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双向转诊模式下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随访2年,双向转诊组各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物治疗口服药失效血糖控制不佳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用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控制欠佳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艾塞那肽治疗6个月后,观察其FPG、PPG、HbA1c、低血糖发生率、体重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FPG、PPG、HbA1c、体重变化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艾塞那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血糖,降低HbA1c,使血糖达标,同时还可以持续降低体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载脂蛋白(Apo)、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90例T2DM患者,根据其IMT分为血管病变组56例、无血管病变组34例,分别检测两组Apo、FIB、Hcy、D-二聚体(D-D)等,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血管病变组的年龄、病程、IMT、FIB、Hcy、D-D、ApoB/ApoA-1均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5或〈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T2DM患者的IMT与ApoB/ApoA-1、FIB、Hcy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2、0.488、0.421,P〈0.05或〈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ApoB/ApoA-1、FIB是影响IM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2DM患者IMT与Apo、FIB、Hcy密切相关,Apo、FIB是影响T2DM患者IM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并发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与粒淋比和γ-谷氨酰转肽酶的相关性及高尿血酸症发生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江苏省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70例,根据是否合并高尿酸血症,将患者分成仅糖尿病组和合并组;同时选择同期在本院行身体检查的6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受试者血尿酸、粒淋比和γ-谷氨酰转肽酶的表达,Pearman法分析血尿酸与粒淋比和γ-谷氨酰转肽酶的相关性。单因素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高尿酸血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3组受试者血尿酸、粒淋比和γ-谷氨酰转肽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1.351,78.706,314.433,P<0.001);合并组患者血尿酸、粒淋比和γ-谷氨酰转肽酶明显高于仅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仅糖尿病组患者血尿酸、粒淋比和γ-谷氨酰转肽酶明显高于对照组。血尿酸与粒淋比和γ-谷氨酰转肽酶均呈现正相关(r=0.423,0.730,P<0.001)。两组患者在高血压(χ2=89.708,P<0.001)、高血脂(χ2=5.575,P=0.018)、脂肪肝(χ2=7.614,P=0.006)、视网膜病变(χ2=110.174,P=0.000)、下肢血管病变(χ2=14.110,P=0.00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χ2=35.042,P<0.001)、病程(t=8.242,P<0.001)、糖化血红蛋白(t=10.697,P<0.001)、空腹血糖(t=11.510,P<0.001)、三酰甘油(t=22.108,P<0.001)、高密度脂蛋白(t=4.488,P<0.001)、低密度脂蛋白(t=2.006,P=0.048)、血肌酐(t=5.691,P<0.001)、舒张压(t=7.835,P<0.001)等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OR=1.208,95%CI:1.013~1.441)、病程(OR=1.536,95%CI:1.188~1.985)、糖化血红蛋白(OR=2.184,95%CI:1.473~3.238)、粒淋比(OR=2.977,95%CI:1.889~4.691)和γ-谷氨酰转肽酶(OR=1.655,95%CI:1.363~2.010)是发生高尿血酸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2型糖尿病并发高酸血症患者血尿酸与粒淋比和γ-谷氨酰转肽酶呈正相关,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粒淋比和γ-谷氨酰转肽酶是高尿血酸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