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背景 近年来,病毒性肺炎患病率较高,尤其是流感所致的重症肺炎具有高死亡率,已有研究表明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可辅助治疗重症肺炎,但是仅有散在研究及案例报道,缺乏系统的临床疗效评价。目的 评价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辅助治疗成人重症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中关于两种治疗方案临床疗效对比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03-05。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收集患者的临床有效率、C反应蛋白(CRP)、CD4+、CD4+/CD8+、白介素2(IL-2)、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1 021例患者,文献质量等级均为B。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有效率〔RR=1.24,95%CI(1.18,1.31),P<0.000 01〕、CD4+水平〔MD=10.05,95%CI(9.19,10.90),P<0.000 01〕,CD4+/CD8+〔MD=0.75,95%CI(0.68,0.82),P<0.000 01〕〕高于对照组,治疗后CRP水平〔MD=-3.64,95%CI(-4.23,-3.05),P<0.000 01〕、IL-2水平〔MD=0.61,95%CI(0.45,0.77),P<0.000 01〕、不良反应发生率〔RR=0.30,95%CI(0.16,0.55),P<0.000 01〕低于对照组。结论 静脉滴注大剂量IVIG能改善成人重症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2.
顽固性功能性便秘虽无器质性病变,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医药对本病治疗在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出巨大优势,临证发现在现代人饮食结构的改变、精神心理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下,以大便黏涩不爽为主要特点的顽固性便秘的患病率越来越高,认为其基本病机为湿邪内生,肠道气机阻滞,大肠传导失职,提出湿易从热化、易阻滞气机、易兼夹痰瘀、易弥漫三焦的致病特点,从湿论治顽固性功能性便秘疗效显著,治以祛湿不忘清热,佐顺气导滞,兼祛瘀化痰,配日常调护。  相似文献   
3.
消化道息肉主要包括胃结肠息肉,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其患病率及复发率都大幅度升高。姚教授认为消化道息肉的发生发展与进食肥甘厚腻密切相关,临证多属湿热夹瘀,治疗方面强调饮食宣教和中药干预,方剂组方精妙、气血津液同调,用药至简、随症加减,预防息肉复发疗效显著,体现了中医药防治消化道息肉及肿瘤的独特优势,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肠息肉是指一类从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肠息肉常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临床可有便血、腹泻、腹痛等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绝大部分是在内镜检查中偶然发现的。肠息肉的病因尚未明确,但研究表明息肉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胆汁反流、基因遗传、环境、吸烟、饮食习惯等相关,并提示肠息肉的发生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具有很大关系[1-2]。最近的研究陆续证实了其发病机制,由于Bmprla、APC、SMAD4、PTEN、STK11等基因强突变,使各种细胞信号分子通过影响BMP信号通路、PTEN信号通路及Wnt信号通路所组成的生长信号调控网络,造成β-catenin在肠干细胞中的过度积聚,使得肠干细胞功能紊乱,导致其自我更新、克隆增殖、分化和凋亡失去平衡[3]。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抗炎抗肿瘤中药的分布特征及药性特征。方法 以《中药学》中记载的481味临床常用中药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数据归纳及中英文数据库文献检索,筛选出具有抗炎、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药类性味归经分析、共现分析对抗炎抗肿瘤中药药性特征进行挖掘,运用KH Coder 3.0软件将文本数据中的词频、词性、词间关系等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1)共筛选出抗炎、抗肿瘤、抗炎且抗肿瘤中药分别为368味、321味和286味。(2)3组药物分布特征相似,均分布于21种药类;药性上寒凉与温热占比相当;药味以苦、甘、辛味较多;归经以肝、肺、胃、脾、肾经为主;性味组合苦寒、苦温和辛温较多。(3)可视化分析发现,3组中药属性间存在不同的聚类关系。结论 抗炎中药与抗肿瘤中药重合度高,二者存在多条可能相关的共同作用通路;炎-癌转化不同阶段可能与中药证治特征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谢虹亭  孙权  陈美池  龙思丹  褚雪镭  朱世杰 《河北中医》2023,(9):1413-1415+1420
肾癌是泌尿生殖系统中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以肿块、尿血和腰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于中老年时期,中医学认为,该年龄阶段阳气衰减,若逢六淫七情之伤或饮食劳逸之害,会导致脾肾阳气进一步损伤。阳虚日久,寒积、瘀血、癌毒内生,阻滞于肾,则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朱世杰教授认为,基于此病因病机,应以温阳散积为基本治法,并拟温阳散积方温补肾阳,健脾益气,祛瘀消积,抗癌解毒。全方攻补兼施,标本兼治,祛邪不伤正,在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抗肿瘤中药注射剂是我国中医研究发展的特色产物代表之一,长期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市场规模巨大。按中医功效分为祛邪类、扶正类、扶正祛邪类,其中祛邪类占据一半以上,该类注射剂凭借其鲜明的特点长期广泛运用于多种肿瘤患者的治疗。但是,至今仍然缺乏对该类药品研发、研究进展的论述,故本文围绕代表性祛邪类中药注射剂华蟾素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通关藤注射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榄香烯乳注射液,从成分、适应症及超适应症、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中医药该领域的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