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临床见习是医学教育中的关键环节,分析见习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兴趣培养的重要性,探讨注重兴趣培养的教学方法,以期有助于提高见习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5孔法,仰卧,取头低足高30°的右侧倾斜膀胱截石位。1探查腹腔。2内侧入路从乙状结肠系膜与盆底腹膜交界处切开,自内向外分离Toldt's间隙。3距腹主动脉0.5 cm处Hem-o-lock断结扎肠系膜下动脉,在近屈氏韧带下方分离出肠系膜下静脉,切断,保护肠系膜下神经丛。4乙状结肠系膜裁剪及游离。5直肠后间隙分离:保护腹下神经丛。6直肠前壁及侧方分离:腹膜返折上0.5~1.0 cm切开,沿邓氏筋膜前分离直肠前壁,精囊腺底部切开邓氏筋膜,侧方分离全程以盆神经作为指引。7直肠末端系膜分离:将直肠系膜从肛提肌裂孔边缘切断,进入括约肌间隙,顺直肠壁向肛侧分离,距肿瘤2 cm切割闭合直肠。切除近端肠管行直肠乙状结肠端端吻合,回肠末端预防性造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阑尾黏液囊肿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在1991年至2010年的9例阑尾黏液囊肿的临床资料。9例阑尾黏液囊肿患者,行单纯阑尾切除术6例;行回盲部切除2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明显手术并发症。经随访,均无不适。结论本病临床不多见,但以右下腹痛及包块为主诉的患者应警惕本病。B型超声检查及消化道造影可能是较为简便经济的诊断方法。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对疑有本病的患者认真探查腹腔会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术中处理得当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黏膜相关淋巴瘤一般多发生于胃肠道,文献报道以胃多见,肠道少见[1],在阑尾罕见发生,作者于2010年9月收治阑尾淋巴瘤1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66岁,因腹胀、腹痛伴食欲缺乏3年加重5 d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7 ℃,全身淋巴结未触及,右侧附件区扪及鸡蛋大小包块,偏实性,不规则,不活动,有压痛,左侧附件区无异常.  相似文献   
5.
1895年Glazebrook报道第一例阑尾类癌,阑尾类癌临床少见,无特殊症状和体征,常在术中或术后发现,阑尾类癌罕见转移灶,阑尾类癌转移至睾丸形成肿块,极其罕见。在1930年Cope报道首例发生在睾丸的类癌,该肿瘤是由胃肠道肿瘤转移而来。原发睾丸类癌和转移来的类癌不能被病理组织学区别。笔者在1991年至2010年收治阑尾肿瘤患者中,发现1例阑尾类癌并附睾转移术后患者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评价抗菌薇乔缝线在预防胃肠急诊手术切口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地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09年5月至2010年8月期间共实施的412例胃肠急诊手术患者中随机选择198例患者在关腹时采用抗菌薇乔缝线(抗菌薇乔缝线组),其余214例患者采用传统丝线缝合(传统丝线组)。分析2组患者可能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及比较2组切口感染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合并糖尿病、HIV感染、近期内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或类固醇、手术切口类型、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切口感染率在抗菌薇乔缝线组〔3.0%(6/198)〕明显低于传统丝线组〔11.7%(25/214)〕,P<0.001。2组患者按手术切口分组:Ⅲ类切口感染率在抗菌薇乔缝线组〔3.5%(5/141)〕明显低于传统丝线组〔14.3%(22/154)〕,P<0.001。2组患者按手术时间分组:手术时间≥120 min时的切口感染率在抗菌薇乔缝线组〔3.3%(2/60)〕明显低于传统丝线组〔21.2%(11/52)〕,P=0.008。结论抗菌薇乔缝线较普通丝线缝线有助于降低Ⅲ类切口及手术时间≥120 min的胃肠急诊手术的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