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清晨血压升高的影响因素,清晨高发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机制。方法对70例高血压病患者(EH)和20例健康人(NS)行动态血压监测,将EH组分出清晨血压升高(MP+)组和无清晨血压升高(MP-)组;次晨抽血测部分生化指标和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结果①EH组平均血压显著高于NS组(P〈0.01),MP+组清晨血压显著高于MP-组。②清晨血浆E、AngⅡ水平MP+组明显高于MP-组与NS组;MP+和MP-组的血浆NE值均较NS组显著升高;血浆内皮素水平在二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①约30%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清晨血压增高的现象。②清晨高血压的患者存在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动增强,这可能是清晨血压升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急诊床边临时心内膜起搏术是近年来常用的治疗技术,一般多采用漂浮电极经股静脉、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送入导管。但在心搏骤停的情况下,漂浮电极就失去了其意义,1998年1月~2003年5月,我们采用无漂浮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在边起搏边送导管的情况下,起搏28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女医生的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使用《临床医生职业压力源量表》和一般健康量表(GHQ-12)对436名临床医生进行测查,并与其他普通人群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436名调查对象中,女性290人,男性146人。结果显示,女医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普通人群。18.6%的女医生为心理问题低危人群,27.6%为中危人群,54.8%为高危人群。居于前3位的职业压力源是外部环境、工作负荷和组织管理。女医生自评压力大于男医生,但压力源得分低于男医生(P=0.000)。女医生部分工作压力源在家庭情况、医院级别、工作年限及职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医生的工作压力源各因子几乎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而男医生的工作压力源因子几乎与心理健康水平无相关。职业发展、人际关系、职业兴趣和工作负荷对女医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女医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人群。工作压力对女医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负面影响远大于男医生。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也是内科急诊常见危重病之一。若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具有较高病死率。我科自2001.1~2003.5共收治DKA患者16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研究已经发现,幸福感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对主观幸福感研究人群主要涉及青年学生,以及一些特殊人群,如公务员、老年人等。随着职业女性人数在社会生活中的比重上升,职业妇女保健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男女在社会及家庭角色的不同,当今职业女性面临着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医生是一个普遍被认为压力最大的行业之一,医务人员既要面对不断学习进步的医疗知识的压力,还要面对公众对医疗行业心理期望下的压力。这些因素带来的压力都消减着医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国外的一项调查显示医生的压力是普通入群的两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波动对高血压靶器官的损害及其对清晨高发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7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行动态血压监测,分出清晨血压升高(MI)+)组和无清晨血压升高(MP-)组;以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分为夜间血压过低(extreme—dipper),血压昼夜节律正常(dipper),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non—dipper);和夜间血压升高(riser)。行心脏彩超检查,以左室重量指数(LVMI)、室间隔(IVsT)、左室后壁(LVPW)、左室舒张内径(LVDd)作为左室肥厚(LVH)的判定指标。结果:①以清晨血压是否升高分组:MP+组22例。占31%,MP一组48例,占69%;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extrem~dipper组15例,dipper组25例,non—dipper组18例.riser组12例,MP+组中有10例为extrem—dipper组,占MP’组44%,占extrem—dipper组66%。MP+组中有2例是riser组.占MP组9%。@EH组在清晨、白天、夜间的平均血压均显著高于正常NS组,P〈0.01。MP+组清晨时段平均血压显著高于MP-③所有患者醒后比醒前的平均血压、心率均有明显升高,MP+组升高更显著。④MP组较MP-组LVM、LVMI显著增加,IVST显著增厚,其中左室肥厚的比例MP组显著高于MP-组(57%vs25%,P〈0.01)。⑧与dipper组相比,extrem—dipper组患者的IVST显著增厚,LVMI增加;riser组患者的IVST、LVPW显著增厚。结论:①近1/3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清晨血压升高的现象。②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左心室肥厚密切相关,可作为衡量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基于小型私人在线课程(SPOC)理念的教学模式在急诊与灾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面向60名本科生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活动,包括线上预习急诊医学基础知识、线下实践急诊抢救技能、线上学习互动、线下综合应用急诊医学知识、线上实验课程与线下实习课程的学习以及课程综合评价,构建和实施了基于SPOC理念的急诊与灾难医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结果 教学实践结果表明,随着SPOC教学模式的实施,课程资源总量和利用率都得到了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比混合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更优秀,但对学习成绩处于低分段的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作用有限。结论 基于SPOC理念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急诊与灾难医学课程教学效果佳,值得在临床教学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