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1.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菱形肌肋间肌-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阻滞用于肺癌微创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在我院择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T组和R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支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术后行PCIA,T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行TPVB阻滞,R组行RISS阻滞.记录两组患者超声定位时间、穿刺时间、注药时间、阻滞关键操作总时间、穿刺针深度;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记录术后2、4、8、12、24、48h静止和咳嗽疼痛VAS评分;记录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48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氟比洛芬酯补救性镇痛例数、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阻滞相关并发症和术后48h内恶心呕吐、眩晕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R组患者超声定位时间、穿刺时间、操作总时间、穿刺针深度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注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h、4h、8h、12h、24h、48h静息和咳嗽疼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比较,R组患者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间羟胺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麻黄碱、阿托品、乌拉地尔、美托洛尔使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按压PCA时间、术后48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例数、镇痛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阻滞相关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48h内恶心呕吐、眩晕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菱形肌-肋间肌-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阻滞均能为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提供良好术后镇痛,两种方法镇痛效果及术后舒芬太尼使用情况相当.相比之下,前者操作时间更短,穿刺难度较低,术中低血压发生率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较低,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和比较帝视内镜(Disposcope,DS)和纤维支气管镜(FOB)用于口腔颌面骨折手术患者经鼻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口腔颌面骨折手术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患者随机分为DS组和FOB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取经鼻气管插管,DS组采用DS引导插管,FOB组采用FOB引导插管。记录插管时间、首次插管成功率、插管总成功率。记录术后24h患者声音嘶哑、咽痛、黏膜损伤、牙齿松动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DS组插管时间明显短于FOB组(P0.05)。两组首次插管成功率和插管总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24h声音嘶哑、咽痛、黏膜损伤、牙齿松动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S或FOB均有助于口腔颌面骨折手术患者经鼻气管插管,两者插管成功率和插管相关并发症相似,但使用DS插管时间较FOB缩短,且操作和维护方便,可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帝视内镜在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与定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在我院行择期胸腔镜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内E组和M组,每组40例.两组采用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全身麻醉,E组患者采用帝视内镜进行支气管插管及定位,M组患者采用Macintosh喉镜进行支气管插管,听诊法进行定位.记录两组气道评估情况;记录两组双腔支气管插管实施情况;记录两组术中单肺通气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E组暴露声门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定位时间明显低于M组(P<0.05);E组Cormach-Lehane声门暴露分级明显优于M组(P<0.05);E组首次插管成功率、MN间距明显高于M组(P<0.05),E组术中气道峰压过高、肺塌陷不良、需要调整导管位置例数明显低于M组(P<0.05),E组患者气管插管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M组(P<0.05).结论:帝视观察用内窥镜能安全有效应用于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的定位,与Macintosh喉镜插管听诊法比较,帝视观察用内窥镜声门暴露时间、插管时间、定位时间更短、首次插管成功率更高、并发症更少,且术中单肺通气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复合静脉镇痛对胃癌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阻滞组(B组)和硬膜外组(E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静脉全身麻醉,在麻醉诱导实施前B组行超声引导下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E组行硬膜外穿刺置管。B组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E组行硬膜外自控镇痛。记录术后2、4、8、12、24、48 h的静息疼痛(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记录氟比洛芬酯补救性镇痛例数、术后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眩晕、呼吸抑制、尿潴留等。 结果 2组术后静息疼痛VAS评分随术后时间越来越高(P<0.05),组间、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补救性镇痛例数为1例(3.3%),E组2例(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B组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E组(P<0.05),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E组(P<0.05);术后48 h内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E组(P<0.05)。 结论 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复合静脉镇痛与连续硬膜外镇痛均能为胃癌手术患者提供良好术后镇痛,但前者不良反应更少,患者满意度更高,更有利于患者早期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SP)阻滞对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急性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美国标准协会(ASA)分级为工~Ⅱ级,男33例,女27例,年龄40~6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各组均在全身麻醉诱导后实行超声引导右侧SP阻滞,其中观察组注射0.3%罗哌卡因溶液25 mL,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25mL,比较两组麻醉镇痛效果.结果 观察组切皮后2 min、术毕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8、12h静息及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8、12 h BCS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48 h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实施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阻滞镇痛效果确切,能显著缓解患者术后急性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