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下段直肠癌系膜环周切缘与直肠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环周切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病理大切片技术,前瞻性研究56例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环周切缘侵犯情况。结果中下段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为13%(7/56),远处复发率为25% (14/56);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环周切缘阳性率为21%(12/56);环周切缘阳性的中下段直肠癌局部复发率为33%(4/12),明显高于环周切缘阴性的7%(3/44)(χ^2=6.061,P=0.014);前者远处复发率为50%(6/12),后者为18%(8/44)(χ^2=5.091,P=0.02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环周切缘与生存时间密切相关(log-rank,P=0.011);环周切缘阳性的中下段直肠癌患者3年生存率为41.7%,明显低于环周切缘阴性者的70.4%。T3直肠癌环周切缘阳性率为37%(10/27),明显高于T1和T2的0/6和9%(2/23)(χ^2=7.758,P=0.021)。肿瘤直径≥5 cm直肠癌环周切缘阳性率为39%(7/18),明显高于肿瘤直径〈5 cm的13%(5/38)(χ^2=4.803,P=0.028)。结论环周切缘侵犯与浸润深度和肿瘤直径密切相关,是影响中下段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中下段直肠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状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初步探讨中下段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CK-20免疫组化技术对56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共计661枚淋巴结检测微转移,同时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情况.结果 57.1%(32/56)中下段直肠癌VEGF表达阳性;T3直肠癌VEGF表达阳性率为74.1%,明显高于T2和T1直肠癌的43.5%和33.3%(P=0.043);淋巴结转移阳性的中下段直肠癌VEGF表达阳性率为72.4%,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40.7%(P=0.017);20例(35.7%)中下段直肠癌患者67枚(10.1%)淋巴结检出微转移,该20例检测出淋巴结微转移的癌组织中15例(75%)VEGF表达阳性,而36例未检测出淋巴结微转移的癌组织中仅有17例(47.2%)VEGF表达阳性,(P=0.044).结论 中下段直肠癌VEGF表达状况与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可能参与中下段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下段直肠癌E-钙黏附素(E-cadherin)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CK-20免疫组化技术,对56例中下段直肠癌中661枚淋巴结微转移状况进行检测,同时观察肿瘤组织中E-钙黏附素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检测出29例中的190枚淋巴结呈转移,其CK-20免疫组化检测均呈阳性,后者在该29例中另检出12例55枚淋巴结呈阳性;在27例HE染色未检出淋巴结转移者中,有8例12枚淋巴结免疫组化检测呈阳性。20例(36%)67枚(10%)淋巴结检出微转移。中下段直肠癌E-钙黏附素表达阴性率为44.6%(25/56)。中下段直肠癌E-钙黏附素表达阴性与浸润深度(P=0.028)、分化程度(P=0.012)和淋巴结转移(P=0.007)密切相关。20例检测出淋巴结微转移的癌组织中14例(70%)E-钙黏附素表达阴性,而36例未检测出淋巴结微转移的癌组织中仅有11例(30.6%)E-钙黏附素表达阴性;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中下段直肠癌E-钙黏附素表达下调参与了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巨大胰腺假性囊肿的临床特点,并对各种外科治疗方法进行评价.方法 对1991年2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27例巨大胰腺假性囊肿(长径>10cm)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巨大胰腺假性囊肿约占同期全部胰腺假性囊肿的20.9%;病因分类:急性胰腺炎所致占51.9%,胰腺外伤和手术所致占33.3%,慢性胰腺炎所致占11.1%;病程小于6周者占绝大多数(21/27);30%患者出现上消化道梗阻(8/27);影像学上虽然囊肿巨大,但均为单房囊肿;ERCP检查发现多数囊肿与胰管相通(9/11).手术方式包括囊肿外引流术9例,均失败,改行其他内引流术.囊肿胃吻合术10例,1例失败,改行囊肿空肠引流术,ERCP胰腺导管囊肿内支架引流术2例,1例失败,改行囊肿空肠引流术,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17例(其中11例为采用其他手术方式治疗失败者).所有患者均临床治愈.结论 胰腺巨大假性囊肿多数出现胰管解剖学改变,外科治疗时机和适应证有别于一般性胰腺假性囊肿.  相似文献   
5.
黄炽明  刘全芳  王志度 《广东医学》2008,29(8):1329-1330
目的 研究直肠黏膜保护剂(复方角莱酸酯)治疗内痔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开放、对比的研究方法,将11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含有直肠黏膜保护剂的肛门栓剂,对照组使用无黏膜保护成分的栓剂.结果 ①治疗2 d后,观察组出血、瘙痒、疼痛、糜烂等症状减轻程度较对照组佳(P<0.05);②治疗7 d后,观察组出血、疼痛、瘙痒、糜烂等症状减轻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直肠黏膜保护剂治疗内痔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SAP患者临床资料,经综合治疗观察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TNF-α、CD4/CD8、IgG水平。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36例)和全肠外营养组(TPN组,35例)。结果 EN组治疗后14d患者血清CD4/CD8及IgG水平比TPN组明显升高(P〈0.05);EN组治疗后7、14d时TNF-α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且与TPN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EN组治疗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与TPN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增高(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SAP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提高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改善其营养状况,增强肠道黏膜屏障,抑制炎性因子释放,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SAP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直肠粘膜保护剂(太宁栓剂)治疗内痔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开放、对比的研究方法,将11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含有直肠粘膜保护剂的肛门栓剂,对照组使用无粘膜保护成分的栓剂。结果 (1)治疗2天后,观察组出血、瘙痒、疼痛、糜烂等症状减轻程度较对照组佳(P<0.05);(2)治疗7天后,观察组出血、疼痛、瘙痒、糜烂等症状减轻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直肠粘膜保护剂治疗内痔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以避开喉上神经、显露喉返神经和保留甲状旁腺的改进法甲状腺叶切除术为主体的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2004年12月至2009年6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完成的360例改进法甲状腺叶切除术为主体的甲状腺手术的全部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根治病变的基础上,共完成360例411侧改进法甲状腺叶切除术为主体的甲状腺手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甲状腺功能,喉返神经显露率达100%,共保留甲状旁腺543个(平均每侧腺叶1.32个),术后无一例出现喉上神经、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损伤相关并发症。结论 改进法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为主体的甲状腺手术能最大限度保留甲状腺功能、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远离肝门,74例邻近肝门,行肝血管瘤包膜外剥除术34例;行肝切除术74例。74例邻近肝门者中邻近第一肝门30例,第二肝门22例,第三肝门15例,邻近3个肝门者7例。结果远离肝门组术中平均出血量(251.2±112.7)ml,平均阻断时间(20.3±11.8)min,术后发生出血1例(2.9%),胸水2例(5.9%),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邻近肝门组(P<0.05或P<0.01),后者的术中出血量为(631.3±233.5)min,平均阻断时间(45.5±25.3)ml,术后出血6例(8.1%),胸水11例(14.9%),胆漏3例(4.1%)。7例邻近第一、二、三肝门的患者,其瘤体直径达(13.5±5.4)cm,术中平均阻断肝门时间(85.4±28.5)min,术中出血量达(1 507.8±228.1)ml,与其他邻近第一肝门、第二肝门及第三肝门三组分别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手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首选肝血管瘤包膜外剥离术,对瘤体位于肝实质并累及肝门者可行肝叶或半肝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联合脏器切除治疗晚期胃癌的手术指征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手术治疗的36例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性质的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6例患者中行联合脏器切除23例,姑息性切除13例;联合脏器切除组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6.9%、43.5%、26.1%;姑息性切除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6.2%、30.8%、7.7%;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联合脏器切除用于晚期胃癌的根治性治疗是可行的,只要情况允许,应尽可能行联合脏器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