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患者术前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对其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ive clotting time,AC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汕头市中心医院2008~2012年共41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LT计数和年龄分为4组:I组为PLT〈240×109/L,年龄〈14岁;II组为PLT〈240×109/L,年龄〉14岁;Ⅲ组为PLT〉240×109/L,年龄〈14岁;Ⅳ组为PLT〉240×109/L,年龄〉14岁。4组肝素化后5~10 min抽取中心静脉血测定ACT。ACT〉480 s为抗凝满意;ACT〈480 s为肝素相对耐药;如追加肝素至50~60 mg/kg后ACT仍达不到480 s,则为肝素耐药。结果Ⅳ组与Ⅱ组相比,ACT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6.12±201.93)s vs.(837.02±150.54)s,P〈0.05];且肝素相对耐药(ACT〈480 s)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2%(11/83)vs.1.1%(2/187),P〈0.05]。Ⅲ组与I组A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PLT计数增高且年龄〉14岁的患者,容易引起ACT缩短,引发肝素相对耐药的可能性较大。而年龄〈14岁,即使PLT计数偏高,也较少出现肝素耐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及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45例3岁以下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施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接受体外循环手术36例,剖左胸动脉导管结扎术9例;围术期采用小儿心脏内、外科,麻醉、体外循环和术后监护等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结果全组术后死亡3例,病死率为6.7%。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呼吸衰竭、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及出血等。死亡原因为重度低心排综合征,肺动脉高压危象等。结论婴幼儿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一旦确诊就应尽早手术,但对术前有肺部感染或心衰,营养不良的患者,应积极控制感染和心衰,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手术耐受力;小儿心脏内、外科,麻醉科、体外循环和术后监护等的镶嵌治疗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4.
5.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手术与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手术经验。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为133例,年龄5 ̄36个月,体重6 ̄15kg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施行外科手术治疗。全组非体外循环动脉导管结扎术29例;体外循环手术104例,包括室间隔缺损、继发孔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法乐四联症、房间隔缺损并右室流出道梗阻和其他复合畸形。结果全组术后住院死亡6例,死亡率4.5%。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呼吸衰竭、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出血等。死亡原因包括重度低心排综合征、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危象等。结论心外科、心儿科、麻醉科等人员的密切配合,心内、外科镶嵌治疗成为婴幼儿心脏外科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黄小萌  郑慧 《广东医学》2000,21(7):573-574
比较温血心肌停跳液与冷晶体心停跳液在心脏瓣膜置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评价体外循环间断温血停跳液的心肌保护价值。方法在10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分别采用温血灌注和冷晶体灌注每组各50例进行心肌保护临观察。Ⅰ组先用高钾4:1温血停跳液灌注心脏停跳,以后再每隔20min用冷血低钾停跳液灌注一次,保持心肌低温。  相似文献   
7.
黄小萌  郑慧 《广东医学》2003,24(4):404-405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与OPCAB)中的心肌酶活性比较以评价两者对心肌保护的影响。方法:将20例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CCABG10例;B组为PCAB10例。手术前、手术后24,48,72,84,96h取动脉血标本测试心肌酶AST、LDH、LDH-1、CK、CKMB、HBDH等活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后两组血清心肌酶活性均增加,术后24h为最高值。A组72h内血清酶活性高于B组(P<0.05),但在84h全部酶类接近正常值,96h全部酶类恢复至正常水平。两组在第84,96小时心肌酶活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心肌损伤呈可逆性,且恢复时间短,优点在于让外医生有充分时间更从容地完成手术操作,这对手术的完美性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的经验。方法自2000年1月~2004年12月共为133例15公斤以下的低体重婴幼儿(3岁以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施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5~12个月32例(24.1%),13~24个月46例(34.59%),25~36个月55例(41.35%);体重6~15公斤,其中6~10公斤48例,11~15公斤85例。全组非体外循环动脉导管结扎术29例;体外循环手术104例,其中室间隔缺损修补术64例,常温心脏不停跳继发孔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6例,常温心脏不停跳肺动脉瓣狭窄直视分离术7例,部分行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2例,部分行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3例,法乐氏四联症一期矫治术5例,房间隔缺损并右室流出道梗阻4例,其它复合畸形一期矫治术3例。结果全组术后住院死亡6例,死亡率4.5%。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呼吸衰竭,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出血等。死亡原因包括重度低心排综合征,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危象等。结论心外科、心儿科、麻醉、体外循环和术后监护等人员的密切配合是小儿心脏外科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心内外科镶嵌治疗成为婴幼儿心脏外科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短小手术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40例ASA Ⅰ-Ⅱ级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两组诱导均静脉给予氯胺酮2 mg/kg,对照组持续静脉注射氯胺酮4 mg/(kg·h)和丙泊酚4 mg/(kg·h);观察组泵注瑞芬太尼0.05~0.1μg/(kg·min)复合丙泊酚4 mg/(kg·h).术中监测ECG,BP,HR,SpO2、呼吸频率,并记录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麻醉效果均满意,术中BP,SpO2平稳,但观察组HR较术前明显减慢(P<0.05),而对照组较术前明显增快(P<0.05).前者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后者(P<0.05).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能很好地满足小儿短小手术非气管内插管全麻的需要.过程平稳,苏醒迅速,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在心脏手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疗效、安全性和相关不良反应. 方法将60例ASA Ⅰ~Ⅲ级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术毕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舒芬太尼(SF)组浓度为2 μg/mL,芬太尼(F)组浓度为20 μg/mL.两组背景剂量2 mL/h,PCA量0.5 mL/次,锁定时间15 min.比较术后镇痛镇静效果、不良反应及生命体征情况. 结果两组镇痛效果都满意,SF组各个时段VAS普遍低于F组,但仅在术后1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组术后24 h内镇静评分达2分者多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但恶心程度SF组评分明显少于F组,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P<0.05). 结论舒芬太尼应用于心脏术后静脉镇痛效果确切,安全系数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