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在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中,对肺结核病人实施DOTS管理是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最经济、最有效的结核病控制手段.特别是对初治涂阳病人实施DOTS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控制耐药率产生.下面就将我区267例初治涂阳病人实施DOTS管理远期效果做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痛经为妇科常见病,常分气滞血瘀、寒凝胞宫、肝肾虚损等型论治。传统方剂如桃红四物汤、温经汤、调肝汤等皆有效。其中,以膜样痛经、子宫异位症痛胀较重。本文对此病拟名为阴虚湿热瘀结型痛经。  相似文献   
3.
黄芪性温味甘,人肺归脾经,生用可益气固表,利水消肿,炙用可补中益气。《神农本草经》中把本品列为上品,由此可见黄芪之药用价值。近年来,对黄芪的药效及临床应用已有了较深入的研究,认为黄芪对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肾功能,物质代谢及抑制肿瘤等均有良好的作用。黄芪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肌细胞,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脏功能,增强抗缺氧能力,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防止脂质过氧化,改善肾脏功能,防止肝糖元减少,抗病毒,抗疲劳,抗衰老,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调节血压、白细胞总数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为良好的免疫调节剂。本文对地奥黄芪注射液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作用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4.
5.
目的了解近20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病因构成的变化.方法收集1983-2002年天津市一中心医院心脏内科,出院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1 259例.以1983-1992年的患者为前10 a组,以1993-2002年的病例为后10 a组,比较分析两组原发、共患和多病因的构成.结果前10 a组原发病因为冠心病的构成比低于后10 a组,肺心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高于后10 a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患病因排序依次为高血压(44.00%)、糖尿病(16.4%)、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14.3%)、脑血管病(11.4%)、贫血(5.2%).与前10a组比较,后10a组COPD共患病因减少(χ^2=45.22;P<0.000 1),其余共患病因均增加(P<0.01).前10 a组以单病因比例为多,后10 a组以多病因比例为多(P<0.0001).2种病因组合比例最高的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占33.8%;3种病因组合比例最高的为冠心病、高血压及糖尿病,占8.4%.结论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首位原发病因是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COPD是最常见的共患病因,后10 a组多病因合并比例显著高于前10 a组.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野木瓜治疗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2例脑血管病后肩痛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给与针刺治疗,观察组在针刺治疗的同时给予野木瓜肩部注射。治疗10次1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疼痛的有效率为90.6%,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观察组治疗后疼痛程度评分为(1.03±0.31)分,低于对照组的(2.32±0.43)分(P<0.01)。结论野木瓜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卒中后肩痛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马金萍 《医学综述》2008,14(18):2853-2855
本文综述了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心肌灌注的造影评价方法,包括TIMI血流分级、TIMI计帧分级、心肌灌注分级和冠状动脉内多普勒导丝技术。上述几种方法的各有优势和局限性,其中心肌灌注分级可半定量、客观地评价心肌灌注,能够很好地预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左心室功能的恢复及未来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提高了心肌灌注评价的敏感性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住院病例治疗药物在30年来的应用情况。方法采用两中心、回顾性研究。对药物治疗在年代、性别、年龄、心功能和病因等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入选5189例次,男女比为1∶1.02(P>0.05)。平均年龄(62.93±13.49)岁。临床诊断依次是冠心病(44.2%)、风湿性心脏病(24.1%)、肺心病(19.0%)、扩张型心肌病(4.8%)等。入院时心功能以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Ⅳ级为主,分别为40.6%和44.5%。治疗药物总体应用比例为硝酸酯类80.0%、利尿剂71.8%、洋地黄制剂68.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52.2%和β-受体阻滞剂19.5%,上述药物的应用逐年代增加。肺心病心衰病例的主要治疗药物也是硝酸酯类、利尿剂、洋地黄制剂。男性应用ACEI多于女性,≥60岁患者应用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的比例多于<60岁年龄组,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则无性别和年龄差异。结论慢性心衰住院病例的治疗药物以利尿剂、硝酸酯制剂和洋地黄制剂等为主;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增加迅速,虽未达到"指南"的要求,但显示了治疗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