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神经系统受损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影像学表现重于临床表现。临床上常见症状有头痛、抽搐发作、视觉障碍、意识改变及精神行为异常等,神经影像学上的典型表现为对称性的、大脑后部以白质为主的可逆性血管源性水肿,且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动脉溶栓中静脉充盈早现与溶栓并发脑出血的关系.方法 125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接受动脉溶栓治疗,同时进行脑血管造影以判断有无静脉充盈早现,若有静脉充盈早现,则立即停止动脉溶栓,并计算静脉充盈早现及脑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35例患者有静脉充盈早现(28%),其中丘脑纹状体静脉充盈和脑皮质静脉充盈各为18例(14.4%)及17例(13.6%),并发脑出血分别为8例(6.4%)及3例(2.4%);无静脉充盈早现的90例患者中并发脑出血2例(1.6%).有静脉充盈早现者脑出血的发生率与无静脉充盈早现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丘脑纹状体静脉充盈和脑皮质静脉充盈者脑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显著(P<0.01).结论 动脉溶栓中静脉充盈早现可能高度提示脑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中静脉充盈早现征象与溶栓并发脑出血的关系。方法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145例行动脉溶栓治疗,并同时行脑血管造影,依据造影过程中静脉充盈早现征象的有无分为静脉充盈早现组42例和无静脉充盈早现组103例,比较2组并发脑出血的发生率。再将静脉充盈早现组分为丘脑纹状体静脉充盈亚组18例和脑皮质静脉充盈亚组24例,比较该2个亚组并发脑出血的发生率。结果静脉充盈早现组较无静脉充盈早现组并发脑出血的发生率增高(26.2%vs.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626,P<0.01);丘脑纹状体静脉充盈亚组并发脑出血的发生率高于脑皮质静脉充盈亚组(44.4%vs.12.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18.626,P<0.01);丘脑纹状体静脉充盈亚组并发脑出血的发生率高于脑皮质静脉充盈亚组(44.4%vs.12.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3.903,P<0.05)。结论动脉溶栓过程中出现静脉充盈早现征象(尤其是丘脑纹状体静脉)提示溶栓并发脑出血的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芍药苷(PF)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响。方法 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给药组(芍药苷低剂量组12.5 mg/kg、中剂量组25 mg/kg、高剂量组50 mg/kg),每组10只。模型组与给药组采用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CCA)结合腹腔注射硝普钠法造模,假手术组不阻断CCA及注射硝普钠。造模后第2天给药组予灌胃给药,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连续30 d。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跳台实验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比较各组AchE、SOD活性。结果(1)Morris水迷宫实验: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定位航行实验中逃避潜伏期均逐渐缩短,第5天明显比第1天短(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潜伏期在各个时间点均延长,而穿过平台的次数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潜伏期呈缩短趋势,第5天比第1天短(P<0.05);穿过平台的次数明显增加(P<0.05或P<0.01)。(2)跳台实验: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错误次数明显增加,而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与模型组比较,3个给药组的错误次数均明显降低,潜伏期均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与低、中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潜伏期延长更显著(P<0.01)。(3)脑组织匀浆中AchE、SOD活性: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AchE活性增高、SOD活性降低(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AchE活性明显降低、SOD活性均升高(P<0.05或P<0.01);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AchE活性降低(P<0.05),SOD活性明显升高(P<0.01);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SOD活性升高(P<0.05)。结论芍药苷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障碍有改善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是基于抑制AchE活性,增加SOD的活性。  相似文献   
5.
张海东  李峰  马翊竑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4,(1):63-64,F0003,F0004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脑血管疾病发生后2年内出现的以情绪低落、活动机能减退、思维功能迟缓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感障碍性疾病,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PSD减慢患者缺损功能的恢复,使患者的生存质量下降,甚至增加患者的死亡率.由于抑郁反应的发生非常隐蔽,不易被察觉,有些病人由于存在语言障碍,使抑郁症状不能被检出,往往直到意外事件发生后才知道.因此,PSD应该引起临床工作者、患者及护理人员的足够重视.本文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相关影响因素及治疗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为临床工作者对PSD的诊断、治疗及进一步的研究做一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神经变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已经成为人类继心血管疾病、癌症、卒中之后的第四号杀手。临床上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语言运动功能减退和精神行为的改变。AD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胞外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粥样斑块的形成,胞内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大脑皮质和海马区突触联系缺失([1])。广泛认可的Aβ假说认为:Aβ是AD  相似文献   
7.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