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隔物灸贴治疗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感染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新冠感染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隔物灸贴组、中药联合隔物灸贴组(联合组),每组各30例。基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方案》)的恢复期中医药方案进行治疗,中药组予以辨证中药口服治疗,每日1剂,日服2次;隔物灸贴组予以足三里、脾俞、大椎、肺俞、孔最、天突等穴灸贴治疗,每日1次,每次贴敷40 min;联合组予以中药联合隔物灸贴治疗,疗程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各组中医症状评分、肺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术(CT)评分、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淋巴细胞计数(LYM)]、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血清铁蛋白、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评定各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组患者中医症状总分及单项评分、肺部CT评分、SGRQ评分、CRP、IL-6、铁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WBC、LYM明显升高(P<0.05),NEUT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中药组和隔物灸...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肝性脊髓病l临床表现的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肝性脊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患者均表现为缓慢进行性痉挛性截瘫,无肌肉萎缩、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化验检查均有铜生化的异常和角膜K—F环。经驱铜保肝营养神经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在临床上遇到原因不明的肝脏损害、进行性痉挛性截瘫患者,除考虑到肝性脊髓病的可能外,应进一步检查铜生化和角膜有无K—F环,确定是否由肝豆状核变性引起,及早确诊以利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硫普罗宁(tiopronin,TPO)联合青霉胺(penicillamine,PCA)治疗肝型肝豆状核变性(ho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年龄大于12岁,首次住院的33例肝型HL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治疗组(n=17).在低铜饮食和口服锌剂(150 mg/d)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青霉胺250mg ti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硫普罗宁200 mg tid口服,疗程均为12周.记录治疗前后24 h尿铜(u-Cu)、血清铜(p-Cu)和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ER)水平,估算游离铜(nCER-Cu)水平,观察肝功能、血常规和凝血常规指标.结果 两组u-Cu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两组nCER-Cu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治疗组AST和TBIL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组Dhawan指数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PO联合PCA治疗肝型HLD能显著促进24 h尿铜排泄,降低游离铜毒性,并能改善肝功能,疗效优于PCA单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祛瘀化痰法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6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住院的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60例资料,将60例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神经功能积分和临床疗效以及24 h尿铜情况。  结果  治疗2个疗程末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25.63±9.06)分、(57.13±12.03)分]均低于治疗前[(64.03±11.41)分、(66.40±13.27)分,均P<0.05],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末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93.3% vs. 70.0%, χ2=5.455,P=0.020);治疗2个疗程末治疗组和对照组24 h尿铜[(1 690.40±369.90)μg/24 h、(1 376.75±311.91)μg/24 h]均高于治疗前[(202.33±38.11)μg/24 h、(206.66±38.38)μg/24 h,均P<0.01],治疗组治疗后尿铜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  结论  祛瘀化痰法能明显改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6.
神经病学是一门既复杂又抽象的临床二级学科,从内科发展而来,但具有其特殊性,需要扎实的解剖学基础,定位与定性诊断结合,且需具备一定的影像学及相关学科知识等。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枯燥、难以理解及记忆的概念,需要有极强的归纳、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需掌握的内容较多,且多抽象难理解,学生们普遍反映很难。同时中医院校与西医院校相比较,在前期学习中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西医基础课时较少,基础知识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防止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中斑块脱落临床疗效。方法:40例入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治疗组20例,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口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3~5d内行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结果:阿托伐他汀钙具有明确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作用,具有稳定斑块、防止斑块脱落的作用,减少了颈动脉支架置入手术过程中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风险,从而保障了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肝豆灵片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痰瘀互结证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6例肝豆状核变性痰瘀互结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和葡萄糖酸锌片],观察组加用肝豆灵片,治疗6个疗程后观察两者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改良Goldstein分级,24 h尿铜(urine copper,u-Cu),游离铜(non-ceruloplasmin plasma copper,nCP-Cu)水平、肝功能和血常规等指标。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对照组为60.53%,观察组为81.58%,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对照组为73.68%,观察组为84.2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n CP-Cu水平明显降低(P0.05),u-Cu水平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BIL,AST和ALT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肝豆灵片能显著改善肝豆状核变性痰瘀互结证患者中医证候,提高临床疗效,同时改善肝功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岛叶梗死相对少见,须对岛叶梗死综合征加强认识,须行颅脑MRI,头颈部CTA,有条件行全脑DSA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非重症型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毒株感染患者的感染特征及阳性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2年7月1-23日宿州定点医院确诊的293例非重症型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的诊断及治疗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患者资料及问卷调查资料进行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或Breslow检验评价不同年龄、不同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针数、不同中医证型及不同基础病数患者阳性持续时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核酸阳性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293例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毒株感染患者中,未发热115例(39.2%),发热178例(60.8%)。核酸阳性持续时间7~10 d的患者有98例。不同年龄、疫苗接种情况、基础病、中医证型、初期症状、发热患者的核酸阳性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4.941、7.560、15.703、11.738、11.025、19.597、11.470,P<0.05)。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发现,年龄(HR=0.638,95%CI:0.464~0.878)、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数(HR=1.416,95%C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