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35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文题释义:自体块状皮质骨:自体块状皮质骨具有刚性的板层状结构,毛细血管的含量较低,因此移植后很难维持具有活性的成骨细胞或骨祖细胞,致密的矿化基质导致血管重建和长入的速度相对缓慢,但其空间维持能力强,生物相容性好,其中含有的成骨细胞和生长因子对骨再生起促进作用,是骨移植材料的“金标准”。 Onlay植骨:于两侧下颌外斜线处取长方形皮质骨块,在上颌左侧骨缺损区植入皮质骨块,右侧骨缺损区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 背景:自体骨有骨传导、骨诱导及骨生成的特性,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移植后无排斥反应。但关于自体骨块移植后的骨块是完全被吸收替代?还是能保留细胞活性长期存留?仍存在争议。 目的:观察皮质骨移植后改建再生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 方法:6只健康比格犬麻醉后拔除两侧上颌前磨牙,并去除颊侧宽约10 mm、长约15 mm、厚度约2 mm的骨板,建立上颌骨缺损模型,在双侧下颌骨体颊侧切取相应大小的块状皮质骨并修整边缘。在上颌骨缺损区移植皮质骨块,一侧为单纯块状皮质骨移植,另一侧在块状皮质骨移植同期植入种植体。分别于骨移植后3,6个月取材,进行大体观测和组织学观察,分析移植骨块的吸收率、移植骨中的细胞存活率。实验方案经大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观察可见移植骨块体积逐渐缩小,边缘圆钝,与基骨结合稳固;②6个月时全部种植体脱落;硬组织磨片可见移植骨块与基骨间存在新生骨连接;6个月时移植骨骨陷窝孔隙率明显低于3个月,移植骨吸收率显著高于3个月(均P < 0.05);③结果说明,块状皮质骨移植后,能够与受植区基骨发生骨结合,其内部的骨细胞部分保持活力,随着愈合期延长,新生骨细胞的比例增加,移植骨块的体积逐渐变小。皮质骨移植同期种植后移植物吸收明显,种植体骨结合不良。 ORCID: 0000-0001-5201-9377(王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应用钛膜在自体骨碎末与Bio-Oss混合骨恢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对种植植入自体骨碎末与Bio-Oss混合骨9周后有无应用钛膜的骨缺损处进行比较.[结果]有钛膜组有结缔组织生长,平均骨缺损量1.9925 mm,无钛膜组平均骨缺损量1.5025 mm,说明有钛膜组骨缺损恢复量低于无钛膜组(P<0.05),并且有钛膜组少数出现软组织瓣裂开钛膜暴露现象.[结论]应用钛膜作为骨引导再生时应注意钛膜要有理想的可塑性,软组织瓣要有一定的厚度与韧性,以防止伤口裂开,钛膜暴露过早地取出影响骨缺损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在牙体楔状缺损充填治疗中箱形固位形的制备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楔状缺损患者左右病变程度相似者共56例234颗患牙,左右牙齿互为对照,分别为预备箱形固位形后松风玻璃离子充填(实验组)和直接松风玻璃离子充填(对照组),6个月及12个月后分别观察疗效。结果:充填后6个月及12个月回访,实验组充填物脱落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箱形固位形能有效减少楔状缺损充填治疗的脱落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恢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自体骨碎末骨移植材料的实验模型。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4在大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基地(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健康杂交家犬5只,体质量15~20kg。Bio-Oss骨移植材料为引导骨/组织再生多孔骨无机材料,白色颗粒状,颗粒大小1.0~2.0mm。②实验方法:拔除家犬下颌第1,2,3前臼齿,3个月后行种植术。预备种植体窝,每只犬左右两侧各预备4个,共40个。在每个种植窝内,各植入种植体钛钉1枚,共40枚。用种植转孔时收集的自体骨碎末、Bio-Oss骨移植材料及两者1∶1混合骨碎末恢复种植体颊侧单壁人为骨缺损,以未植骨作空白对照。③实验评估:第9周时观察各组骨量的恢复情况、X线片观察牙槽骨高度、骨小梁致密度及骨整合情况,亚甲基蓝-碱性品红法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5只家犬钛钉均无脱落,均纳入结果分析。①一般情况:9周时,创口愈合均良好,钛钉稳定,总存留率为100%。骨缺损处已有不同程度恢复,与正常骨组织无明显差别。②9周时各组骨缺损量的测量结果:植入自体骨碎末、Bio-Oss骨移植材料、混合骨碎末及空白对照组的平均骨缺损量分别为1.8125、1.6975、1.5025、2.6375mm。植入混合骨碎末的平均骨缺损量最小,说明恢复最佳。③X线观察骨量的恢复情况:40颗钛钉外周均与骨组织紧密接触,愈合良好。不同组间未见明显骨质密度区别。④组织学观察骨量的恢复情况:低倍镜下见所有钛钉均被周围淡红色的致密骨组织紧密包绕,种植体与骨组织间无蓝色的软组织,产生了直接骨结合界面。结论:应用家犬建立自体骨碎末移植材料恢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实验模型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6.
固定义齿修复实践教学中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信息化及PBL教学、实验室应用仿真头颅模型系统、知识整合及增加临床见习比重等方式,探索固定义齿修复实践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dvanced platelet-rich fibrin,A-PRF)作为骨移植材料在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中的骨再生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拟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行上颌后牙区种植的患者45例,共植入50枚种植体。随机分为3组:A-PRF组;A-PRF混合自体骨屑组;不使用骨移植材料组。每组15例,术后3个月及1年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种植体稳定性,再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观察上颌窦底种植体周围新生骨的高度变化,分析提升种植区域骨再生重建的效果。结果    3例A-PRF组、10例A-PRF混合自体骨屑组及3例不使用骨移植材料组的患者疼痛等级为1级,未出现2级和3级疼痛患者;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的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术后1年种植体近远中新生骨高度变化值,A-PRF混合自体骨屑组高于A-PRF组,A-PRF组高于不使用骨移植材料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A-PRF膜联合自体骨屑在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中的骨再生效果最好,但单纯使用A-PRF膜也可以获得足够的骨量,且患者术后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8.
引导组织再生技术 (GTR)是目前解决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其原理是用GTR膜来隔离不同组织 ,使骨组织再生功能达到最大程度发挥 ,可有效阻止纤维结缔组织长入。GTR膜种类繁多 ,各有特点 ,与不同的移植材料联合应用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究螺旋CT增强扫描对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通过胃镜确诊并且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进展期的胃癌62例,采用CT仪器为飞利浦公司的多排螺旋CT(MSCT)进行增强扫描,对患者的胃附近的淋巴结的形态类型影像图像、短径实行观察,在和手术后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进而对进展期胃癌旁胃周的淋巴结转移分析,确定相关的生物学行为因素。结果短径5mm组与组间的P0.05,从而推理出5mm组短径与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短径15mm组和短径组间P0.05,所以可以推断出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以此说明了短径9mm成为螺旋CT增强扫描分析诊断胃周淋巴结转移具有统计学意义。多类胃癌生物学行为CT影像特征与癌肿对应淋巴结转移率密切相关(P0.05)。结论胃癌的术前分期和临床治疗使用多层螺旋CT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