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7篇
肿瘤学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成骨细胞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直接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与头盖骨成骨细胞;用甲状旁腺激素(PTH)、137^Cs-γ线及25(OH)D3预作用前者,再与后者分为4组共培养:①单培养组(成骨细胞单培养)、②共培养组(肾小管上皮细胞与成骨细胞共培养)、③刺激共培养组(肾小管上皮细胞经PTH+25(OH)D3处理,再与成骨细胞共培养)、④抑制共培养组(肾小管上皮细胞经137^Cs-γ线照射+25(OH)D3处理,再与成骨细胞共培养);并用RT-PCR方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中成骨细胞的BGP、ALP、ColI、RANKL与OPG mRNA表达。结果共培养组成骨细胞的骨形成相关基因BGP、ALP、Col I mRNA表达较单培养组显著降低(P〈0.001);刺激共培养组各基因表达较共培养组显著上升(P〈0.05-P〈0.001);抑制共培养组ALP表达水平较共培养组显著降低(P〈0.001),BGP与Col I mRNA表达无显著变化。共培养组与单培养组比较,RANKL与OPC;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01),但RANKL/OPG比值显著高于后者(P〈0.01);刺激共培养组与共培养组比较,OPG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1), RANKL mRNA表达变化无显著意义。RANKL/OPG比值显著降低(P〈0.05);抑制共培养组与共培养组比较, OPG表达显著下降(P〈0.01),RANKL/OPG比值则显著增高(P〈0.01)。结论培养的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成骨细胞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具有直接的调节作用。建立的共培养体系可用于骨代谢相关药物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2.
(125)~Ⅰ是一种重要的放射性核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生物科学及其它领域的研究。(125)~Ⅰ能发射最大能量为35kev的软γ射线及各种内转换电子和歇电子。在广泛使用过程中,(125)~Ⅰ能否引起对人体的遗传危害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选用ICR小鼠为实验动物,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125)~Ⅰ,研究其对小鼠精子畸形发生率和小鼠初级卵母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以及染毒后睾丸、卵巢的放射性强度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不同年龄组人成骨细胞Ⅰ型胶原(COL-1)表达的增龄性改变. 方法选择<5岁、30~40岁、50~60岁及70~79岁4个年龄组骨折患者的松质骨,用1:1 DMEM-Ham F-12培养液进行培养.第2代细胞培养至7 d和13 d,分别定量留取培养48 h的条件培养液,第2代细胞一部分经诱导培养至14 d进行电镜观察,另一部分培养至14 d抽提细胞内总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半定量检测COL-1基因表达,并进行各年龄组比较. 结果成骨细胞经体外诱导培养后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外基质中可见大量原胶原;细胞培养至7 d和13 d 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检测值均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与年龄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男性7 d: r=-0.503, P<0.05, 13 d: r=-0.662, P<0.01; 女性7 d: r=-0.658, P<0.01, 13 d: r=-0.770, P<0.01);各年龄组成骨细胞均检测到COL-1基因mRNA表达,表达量<5岁组较低,30~40岁组最高,之后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其表达量和年龄呈显著正相关(男性r=0.331,女性r= 0.327,均为P<0.05),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体外培养人成骨细胞可合成原胶原,PICP分泌随增龄而降低,不同年龄组人成骨细胞均表达COL-1 mRNA,30~40岁后表达量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型糖蛋白A(GPA)基因突变频率用于辐射危险评价及预测电离辐射诱发肿瘤风险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固定人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放射诊疗工作人员336例(按工种分为X射线影像诊断组、CT影像诊断组、介人放射学组和放射治疗组),健康对照组 112例;其中,经血型鉴定为MN杂合个体的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为176例,健康对照者为58例.分离、固定、荧光免疫标记外周血红细胞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按照BR6-1WI方法,分析GPA基因突变频率;采用胞质分裂阻断微核+3-氨基苯甲酰胺指数实验(CB微核+3AB指数实验),检测DNA损伤修复能力以反映研究对象的个体易感性.结果 放射诊疗工作人员GPA基因突变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2.29~11.48,P<0.05),尤其是介入放射学组的GPA NO基因突变频率明显高于X射线影像诊断组(t =2.01,P<0.05).GPA NO基因突变频率受放射工龄、累积剂量和3AB指数的影响作用明显,而GPA NN基因突变频率仅受放射工龄影响,与累积剂量和3AB指数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 对于职业低剂量电离辐射受照人群,GPA NO基因突变频率可较好地反映电离辐射诱发的DNA损伤效应和个体的辐射易感性,较GPA NN基因突变频率更适宜和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rhPTH(1-34)]对卵巢摘除(OVX)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及停药后效应.方法应用双侧卵巢摘除方法建立模拟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给予皮下注射20μg/kg/d rhPTH(1-34)治疗8周,观察其骨量、骨生物力学、骨小梁形态计量及骨代谢相关血、尿生化指标,综合评价PTH对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同时观察停药8周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外源性PTH(1-34)治疗能显著增加模型大鼠的骨量、骨力学性能,改善骨微结构、增加骨转换.用药组的骨密度、股骨三点弯曲与腰椎压缩最大载荷、腰椎骨小梁百分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01);血ALP(P<0.05~0.01)与尿Pyd(P<0.05)保持高水平;PTH停药8周后大鼠股骨与腰椎骨密度、股骨三点弯曲与腰椎压缩最大载荷及腰椎骨小梁百分面积均较停药前显著降低(P<0.05~0.001),但仍显著高于OVX对照组(P<0.05~0.001).结论外源性PTH(1-34)可显著增加OVX大鼠的骨量,提高骨力学性能,改善骨微结构,对卵巢摘除诱导的大鼠骨质疏松具有明显治疗作用;停药后出现骨量的快速丢失,骨力学性能下降等变化,但仍显示出其对OVX大鼠骨骼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不同浓度地塞米松诱导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分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地塞米松 (DEX)诱导大鼠间充质干细胞 (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方法 采用原代MSCs体外培养技术 ,取大鼠后肢双侧股骨和胫骨骨髓 ,通过静置贴壁获取MSCs。以DEX、β 甘油磷酸钠和抗坏血酸作为诱导剂 ,测定诱导后细胞的MTT增殖率 ,碱性磷酸酶 (ALP)活性以及矿化结节形成能力。应用ALP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 ,并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诱导过程中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 低浓度 (10 -8、10 -9、10 -10 mol/L)DEX诱导后的细胞形态由长梭形逐渐变为立方形 ,ALP表达明显升高 (P <0 .0 1)并且能够形成矿化结节 ;高浓度 (10 -6、10 -7mol/L)DEX明显抑制MSCs的增殖 (P <0 .0 1) ,抑制ALP表达 (P <0 .0 1) ,细胞形态由饱满的长梭形变为胞质宽大的扁平形 ,呈瘫痪状 ,且不能形成矿化结节。结论 低浓度DEX能够诱导大鼠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 ,而高浓度DEX抑制MSCs向成骨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1 37Csγ射线照射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形态、核浆比与几种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第 1代新生SD大鼠头盖骨成骨细胞传代后 2 4h一次接受1 37Csγ射线照射 ,吸收剂量分别为 10 ,2 5 ,5 0cGy和 1,3,6 ,9,12Gy。观察各组成骨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改变 ;Giemsa染色后进行显微形态计量 ,计算核浆比 ;细胞培养至 14d抽提细胞内总RNA ,RT PCR方法半定量检测各组细胞IGF 1,OPG ,ODF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  3Gy以上γ射线照射的细胞 ,胞体变大、变薄 ,细胞数减少 ,细胞内细胞器减少 ,溶酶体增多 ,核浆比降低 ,其改变随吸收剂量增加而突出。基因IGF 1、OPG、ODF与OPG ODFmRNA表达量在 1Gy以上组随吸收剂量增加逐渐降低 ,与吸收剂量呈明显相关 (P <0 0 5或 0 0 1)。结论 1 37Csγ射线照射引起成骨细胞形态明显改变 ,增殖能力降低 ,核浆比降低 ,基因IGF 1、OPG、ODF与OPG ODFmRNA表达量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前臂骨骨量丢失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美国NORLAND-Stratec 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pDXA)测量了183例绝经1年以上的女性健康志愿者非优势侧前臂远端桡+尺骨(distal radius+ulna)、近端桡+尺骨(proximal radius+ulna)以及近端桡骨(proximal radius)的BMD值,以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并测定了尿吡啶酚、血清雌二醇、甲状旁腺激素、骨钙素和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结果 绝经后妇女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的BMD值均随年龄增长和绝经年限的延长呈加速下降,尤其是绝经后头十年内下降速度明显,此后逐步趋向缓和,其趋势与中轴骨测量结果一致.绝经早、绝经年限长、怀孕次数多和哺乳时间长等因素是绝经后女性骨丢失和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外,与非OP的绝经后健康妇女相比,绝经后患OP妇女的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血钙水平较低,血PTH和尿Pyd/Cr等明显升高,表现为高骨转换型.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可减缓绝经后早期骨量丢失,但使用人数比例仅为9.3%.结论 妇女绝经后前臂骨骨量丢失规律同中轴骨改变,可采用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测量前臂骨BMD用于社区高危人群筛查.绝经年限、生育状况和雌激素使用情况等是影响绝经后妇女骨量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镉(Cd)对大鼠骨组织及体外培养成骨细胞中金属硫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皮下注射的方法对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进行连续Cd染毒(0~1.5 mg/kg bw)12周,5d/w,收集血样、尿样及骨组织,分别测定体内镉负荷;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骨组织中金属硫蛋白(MT)基因表达;同时,应用混合酶消化法分离大鼠颅盖骨成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并以不同浓度的Cd(0~2.0 μmol/L)作用24 h以及1.0 μmol/L Cd作用不同时间(24~72 h)后,应用RT-PCR,观察成骨细胞MT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大鼠镉染毒后体内镉负荷显著增加,呈明显剂量-效应关系;镉染毒能够诱导大鼠骨组织MT基因表达,各剂量染毒大鼠骨组织MT基因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体外实验结果同样表明,镉作用能诱导成骨细胞MT表达,并随着染镉剂量的增加,MT基因表达也明显增高,特别是在0.5 μmol/L和2.0 μmol/L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1.0 μmol/L CdCl2作用不同时间后均能诱导成骨细胞MT表达,但表达量并不随锅作用时间而出现明显改变.结论 镉能诱导骨组织及体外培养成骨细胞MT表达,MT可能镉在致骨损伤中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脐血单核细胞向破骨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脐血单核细胞向破骨细胞诱导分化的可行性研究。方法 分离脐血中单核细胞经1×10 -8mol/L 1,2 5 (OH) 2 D3 诱导培养,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组化染色和吸收陷窝观察技术分析细胞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acidphosphatase ,TRAP)表达和骨吸收活性。结果 脐血单核细胞在1,2 5 (OH) 2 D3 作用下分化加速,表现为长梭形和类圆形细胞的增多、增大,体外诱导培养13d ,有多核TRAP阳性细胞产生,但未表现出骨吸收功能。结论 脐血单核细胞经1,2 5 (OH) 2 D3 体外诱导培养后可表现骨细胞的早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