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宁夏回族脑梗死患者ATP结合盒转运子(ABCA1)基因R219K多态性与血脂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住院的回族脑梗死患者105例为脑梗死组,同期入选我院门诊回族健康体验者257例为对照组。检测血脂等生化指标,用PCR-RFLP方法测基因R219K多态性,分析其与血脂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和对照组RR、RK基因型及R和K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KK基因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4%vs 26.8%,P<0.01)。各基因型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K基因型可能是回族脑梗死患者的保护因素,其保护因素可能与血脂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宁夏回、汉族脑梗死患者与脂质代谢相关基因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BCA1)的R219K多态性及血脂的关系。方法入选我院神经内科脑梗死住院患者266例,其中汉族患者185例(汉族脑梗死组)和回族患者81例(回族脑梗死组)。入院后检测血脂等生化指标,用PCR-RFLP方法测定R219K多态性,统计学方法分析酶切结果及其与血脂的关系。结果回、汉族脑梗死组ABCA1基因R219K基因型(RR、RK、KK)及等位基因频率(R、K)分别为28.4%、60.5%、11.1%,58.6%、41.4%;28.1%、46.5%、25.4%,51.4%、48.6%;汉族脑梗死组与回族脑梗死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χ2=1.008,P=0.315),两组间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47,P=0.022),与RK型比较,回族脑梗死组KK基因型较汉族脑梗死组低(χ2=7.657,P=0.006),将两组进行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亚组分析后,仅回族男性、高血压患者KK基因型较汉族脑梗死组低(χ2=6.725~7.127,P=0.008~0.010);各基因型间血脂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分析总结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SCD的正确认识和及时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03例于我院确诊的SCD患者的一般病例资料、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103例患者均有神经功能缺损,46.6%(48/103)患者血红蛋白降低,57.3%(59/103)患者平均红细胞体积降低,60.2%(62/103)患者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降低,55.9%(52/93)患者血清B12降低,46.1%(42/91)患者叶酸水平降低,80.6%(25/31)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升高,27.0%(10/37)患者脑脊液蛋白升高;神经电生理结果显示73.4%(58/79)患者神经传导检查异常,93.3%(56/60)患者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磁共振成像显示49.4%(41/83)患者发现病灶,病灶多位于胸段、颈段及大脑白质区。结论 SCD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多样化,存在较高的误诊率和漏诊率,综合判定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特点及整合子检测结果。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急性脑卒中医院感染患者SMA分离株100株,分析菌株标本来源、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qacE△1-sul1基因、sul1、dfrA1、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和Ⅰ、Ⅱ、Ⅲ类整合子,分析相关耐药机制。结果 SMA菌株主要来源于痰标本(74.00%)和咽拭子标本(9.00%);对米诺环素(2.00%)、左氧氟沙星(17.00%)及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17.00)耐药率较低,对亚胺培南(100.00%)、庆大霉素(95.00%)耐药率较高;共检出Ⅰ类整合子(IntⅠ)41株,未检出Ⅱ、Ⅲ类整合子,41株IntⅠ阳性菌株中检出qacE△1-sul1阳性7株、sul1 4株、dfrA1 2株,59株IntⅠ阴性菌株中检出qacE△1-sul1阳性2株、sul1 1株,均分布于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株中,阳性菌株中耐药基因检出率高于阴性菌株(P<0.05); IntⅠ阳性菌株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高于阴性菌株(...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的血脂水平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入院时的血脂水平将529例患者分为高甘油三酯组(TG≥2.0mmol.L-1)、高胆固醇组(TC≥6.0mmol.L-1)、血脂正常组(TC及TG均正常),观察3个月后各组患者的病死率及神经功能缺损(NIHSS)、生活能力(B I)量表评分。结果 3个月后因各种原因共失访18例,失访率3.24%。高TG组94例,死亡12例,病死率12.76%;高胆固醇组192例,死亡18例,病死率9.18%;血脂正常组243例,死亡10例,病死率4.11%。3个月后高TG组较血脂正常组病死率高(P<0.0125);各组3个月后的NIHSS评分较入院第1天及第7天评分下降,但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血清血脂正常组B I评分3个月后较高TC组与高TG组改善明显。结论入院时血清TG水平高的患者3个月后预后较差,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早期预后。方法选择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阿托伐他汀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1,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脂、C反应蛋白(CRP)、双侧颈动脉B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伴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测量斑块面积及斑块Crouse积分,并在治疗6个月进行生活自理量表(ADL)评分。结果 (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个月后比治疗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CRP的水平降低(P均<0.05),对照组CRP水平也比其治疗前降低(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更明显(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治疗前TC和LDL-C及CRP水平降低(P均<0.0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治疗1个月后TC、LDL-C和CRP水平降低(P均<0.05),但治疗3个月后CRP水平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I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其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IMT均降低(P均<0.01);两组斑块面积在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Crouse积分较其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均降低(P均<0.05)。(3)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后较对照组ADL评分增加(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早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有降脂和抗炎的作用,并能稳定或逆转颈动脉斑块,改善患者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早期预后。方法选择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阿托伐他汀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1,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脂、C反应蛋白(CRP)、双侧颈动脉B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伴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测量斑块面积及斑块Crouse积分,并在治疗6个月进行生活自理量表(ADL)评分。结果 (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个月后比治疗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CRP的水平降低(P均〈0.05),对照组CRP水平也比其治疗前降低(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更明显(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治疗前TC和LDL-C及CRP水平降低(P均〈0.0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治疗1个月后TC、LDL-C和CRP水平降低(P均〈0.05),但治疗3个月后CRP水平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I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其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IMT均降低(P均〈0.01);两组斑块面积在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Crouse积分较其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均降低(P均〈0.05)。(3)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后较对照组ADL评分增加(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早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有降脂和抗炎的作用,并能稳定或逆转颈动脉斑块,改善患者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有无糖尿病史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糖水平和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3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成四组:既往糖尿病史组、入院诊断为糖尿病组、应激性高血糖组、血糖正常组。对各组进行NIHSS评分、空腹血糖水平检测,并进行半年的短期随访。结果入院诊断为糖尿病组急性期血糖水平最高,与既往糖尿病史组和应激性高血糖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1天与第3天血糖水平比较,应激性高血糖组下降最快。血糖正常组第1天NIHSS评分明显低于其他组(P均〈0.05),其他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入院诊断为糖尿病组第7天NIHSS评分高于其他组(P〈0.05)。应激性高血糖组与入院诊断为糖尿病组的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与其他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入院后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急性期血糖水平最高,既往有糖尿病史和急性期血糖正常的患者预后较好,而应激性高血糖和入院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预后较差,表明控制急性期高血糖和早期诊断并治疗糖尿病有助于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的血脂水平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入院时的血脂水平将529例患者分为高甘油三酯组(TG〉2.0retool·L^-1)、高胆固醇组(TC≥6.0mmol·L^-1)、血脂正常组(TC及TG均正常),观察3个月后各组患者的病死率及神经功能缺损(NIHSS)、生活能力(BI)量表评分。结果3个月后因各种原因共失访18例,失访率3.24%。高TG组94例,死亡12例,病死率12.76%;高胆固醇组192例,死亡18例,病死率9.18%;血脂正常组243例,死亡10例,病死率4.11%。3个月后高TG组较血脂正常组病死率高(P〈0.0125);各组3个月后的NIHSS评分较入院第1天及第7天评分下降,但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血清血脂正常组BI评分3个月后较高TC组与高TG组改善明显。结论入院时血清TG水平高的患者3个月后预后较差,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