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理论在颅内动脉瘤合并脑血管痉挛(CVS)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将196例住院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8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循证护理的方法,并对患者治疗的致残率及满意度进行测评。结果观察组致残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内动脉瘤合并CVS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进行综合干预,是降低致残率的有效方法,并可显著提高患者治疗后的满意度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颅内动脉瘤患者便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比较两组便秘及再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在便秘及再出血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预防颅内动脉瘤患者便秘及再出血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时代高校读者阅读行为改变与图书馆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析了新媒体时代高校读者的阅读行为变化,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可调整资源构成、开展网络导读、实施阅读学分制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我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2009年8月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的所有住院患者359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288例,选择符合入选标准者268例为本研究对象。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患者预后,依据预后不同分为两组:预后不良组(GOS≤3分)和预后良好组(GOS 4~5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1个月、3个月和1年的GO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患者预后不良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因素为:大量饮酒、围术期高血糖、临床病情分级(Hunt-Hess分级)Ⅳ~Ⅴ级、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CT Fisher分级)Ⅳ~Ⅴ级和Hunt-Hess分级Ⅳ~Ⅴ级患者中晚期手术(P<0.05)。而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动脉瘤家族史和Hunt-Hess分级为Ⅰ~Ⅲ级患者手术时机与SAH患者预后不良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饮酒、围术期高血糖、临床Hunt-Hess分级Ⅳ~Ⅴ级、颅脑CT Fisher分级Ⅲ~Ⅳ级、动脉瘤多发以及术后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均是动脉瘤破裂致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手术时机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手术时机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确诊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的住院患者328例,所有符合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且已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86例作为本研究的对象。依据手术时间不同分为3组:早期组0~3d、中期组4~7d、晚期组8~21d。选择Hunt-Hess分级评价病情,颅脑CT采用Fisher分级,手术方式包括: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和介入弹簧圈栓塞术,我院以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为主要手术方式(80%以上),术后常规进行预防脑血管痉挛、维持基础血压、适当扩容、预防并发症等治疗。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住院病死率、致残率,并随访1月、1年病死率等。结果 286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5.6±5.0)岁,女性多见,占63.29%。3组年龄均数,性别比,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发病率,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以及动脉瘤的主要部位、Hunt-Hess分级、颅脑CT的Fisher分级、手术方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手术时间组Hunt-Hess分级Ⅰ-Ⅲ级患者的致残率、住院病死率、1月病死率、1年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临床Hunt-Hess分级Ⅳ、Ⅴ级患者早期手术组致残率、住院病死率、1月病死率、1年病死率均低于诺中晚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时间早晚对颅内动脉瘤破裂SAHHunt-Hess分级Ⅰ-Ⅲ级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但Ⅳ、Ⅴ级患者早期手术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运用循证护理采用最佳的预防方法,降低颅内动脉瘤再出血的发生率。方法:从确立循证问题,寻找证据、系统评价、科学实施、评估结果等5个方面对颅内动脉瘤再出血的预防实施循证护理,并把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对照试验,选取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结果:观察组再出血发生率为6.12%,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为24.49%,观察组颅内动脉瘤再出血发生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循证护理进行综合干预,是降低再出血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理论在颅内动脉瘤术后肢体康复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而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早期即进行系统的肢体康复训练.结果锻炼后两组肌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锻炼后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显著增强(P<0.05).结论循证护理理论指导临床护理实践,可促进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灯盏花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和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灯盏花素1组[25 mg/(kg,d)],灯盏花素2组[50 mg/(kg·d)].缺血30min、再灌注2h后,原位末端标记法测定组织中心肌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SP法检测心肌组织中STAT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SP染色见STAT1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5或<0.01),但STAT3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或<0.01);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灯盏花素1、2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1),STAT1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或<0.01),但STAT3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5或<0.01).结论 灯盏花素能够减轻缺血再灌注造成的心肌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灯盏花素干预STAT蛋白表达,从而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有关;STAT途径可能是灯盏花素抑制细胞凋亡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