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2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
类风湿关节炎(RA)属于中医学"痹病"范畴,目前以整体辨证为基础、关节局部辨证为补充,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微观辨证强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检测分析患者生理、病理等多方面的各项指标、阐明不同"证"的客观物质基础,其目的在于建立证的微观标准,增强辨证的客观性与正确性。将中医微观辨证运用到RA辨证论治中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提高辨证的准确性、指导病情判断及疗效评价以及指导选方用药,弥补了整体、局部辨证的不足,拓宽了医师的辨证视野,是现代RA辨证论治体系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4.
整体与局部辨证是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论治中两种不同的视角,其中整体辨证是基础,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类型,不同病情阶段的机体状态,患者所处的自然环境、气候状况、社会环境及患者情绪状态等特殊内外环境;局部辨证是补充,主要是临床医生通过对关节病变特点临床意义的辨析进而获得确切的病情资料。梳理与分析两种辨证方法在类风湿关节炎辨证中的关系,认为局部辨证包含于整体辨证之内,二者密不可分,临证需在整体中预测局部,从局部中推断整体,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类风湿关节炎辨证的正确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涎腺超声改变与中医证型相关性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依据辨证分型标准对符合纳入标准的81例pSS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每个中医证型的患者数量及所占总患者人数百分比。对pSS患者及40例非pSS对照人群进行涎腺超声检查,依据评分标准进行超声下涎腺病变总评分,统计pSS不同中医证型亚组及对照组涎腺病变特点,分析pSS患者所属中医证型与涎腺病变的相关性。结果81例pSS患者中医辨证分气阴两虚证(29.63%)、阴虚血瘀证(24.69%)、阴虚燥热证(19.75%)、肝肾阴虚证(16.05%)、阴虚湿热证(9.88%)等5型。与对照组相比,pSS组患者超声下涎腺病变总评分较高(P<0.05)。其中pSS阴虚血瘀证组、气阴两虚证组患者超声下涎腺病变总评分高于其余3个中医证型亚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pSS组患者涎腺各病变类型比例均增高(P<0.05)。与pSS阴虚燥热证组相比,其余各中医证型亚组患者腺体低回声结节比例增高(P<0.05),阴虚血瘀证组、气阴两虚证组和肝肾阴虚证组患者腺体萎缩比例增高(P<0.05)。与pSS阴虚湿热证组相比,阴虚血瘀证组、气阴两虚证组和肝肾阴虚证组患者腺体低回声结节、腺体萎缩比例均增高(P<0.05)。与pSS阴虚血瘀证组相比,气阴两虚证组、肝肾阴虚证组患者腺体萎缩比例均增高(P<0.05)。结论气阴两虚证是pSS患者主要中医证型,pSS阴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患者涎腺病变更为严重,瘀血是pSS病情进展的关键因素,涎腺超声技术(salivary gland ultrasonography,SGU)所显示的腺体低回声结节可作为瘀血辨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7.
<正>痛风,这个历史上的"罕见病",早已从帝王皇室等富贵阶层飞入寻常百姓家,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周围。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痛风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引发全球医疗系统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提示,当前我国痛风患病率为1%~3%;在发病率增高的同时,痛风的首次发病年龄却持续下降,呈现年轻化趋势。随着发病率的增加,大众对痛风的认识度虽日益提高,但在临床中仍有不少患者对  相似文献   
8.
干燥综合征从燥毒瘀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燥综合征(Sjgren syndrome)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常见症状是口、眼干燥,同时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引起内脏损害.一般可分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和继发性干燥综合征两类,前者指单纯干燥综合征,不与任何其他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并存,后者指与某种肯定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并存.目前中医界尚无与干燥综合征完全相对应的病名,多数学者将该病命名为"燥痹"[1],也有学者将其归为"燥证""燥病""燥毒证"等范畴.禀赋不足,阴津亏虚是根本,燥、毒、瘀三者相互作用则是该病的发病关键.因此对燥、毒、瘀相互关系在发病中作用的正确认识贯穿本病辨证论治的始终,治疗上也应当重视解毒清燥、活血化瘀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朱跃兰教授认为产后风湿症发病虽在产后,但并不局限于产后百日内。鉴于妇人产后多虚多瘀的体质特点,本病病因病机以妇人阳气不足为根本,风寒湿侵袭为标,瘀血伴随本病发展始终,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进一步发展的致病因素,情志因素可加重本病的病情。治疗上朱教授强调以温扶阳气为主要原则,但临证中绝非单一扶阳,而是四诊合参,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而有所侧重,即有温养、温散、温通的不同,同时辅以调畅气机。用药上朱教授善用附子及虫类药、藤类药、气血双补药,内外治结合,强调外治法在本病中的治疗作用,认为外治法较口服中药可更快速缓解症状,且适合长期使用。  相似文献   
10.
干燥综合征属中医学"燥痹"范畴,"燥"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该病病程长久、迁延难愈、症状纷繁复杂,以及出现一系列变证、坏证的主要原因。综合历代医家对干燥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论述,认为其"燥"具有以下性质:非单纯外燥和一般内燥,而是具有二者共同特点;来源广泛,如外邪、津伤、瘀血、痰湿、气机失调等均可致燥;致病性强,破坏力盛,且变化多端,可演变为其他致病因素,如瘀血等;具有毒邪性质,如燥盛成毒。本病后期燥、毒、瘀三者相互结合,可产生一系列更为严重的病理因素。故临证中应根据"燥"之来源及演变确定针对性的治疗原则,即活血解毒而清燥,且解毒宜早不宜晚,选药多用"甘寒",而不用"苦寒",并将活血化瘀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