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6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管穿刺注射肺炎球菌建立动物OPSI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穿刺注射肺炎球菌建立动物OPSI模型的研究TheresearchofestablishingOPSIanimalmodelbyintratrachealinjectionofpneumococci雷新,陈维佩(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外科应用解剖与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宫颈癌锎(252Cf)中子后装治疗过程中直肠钡灌肠与插铅丝两种方法监测直肠前壁受量时的差异,分析直肠前壁受量的高低与急性期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的关系.方法30例宫颈癌用直肠插铅丝和钡灌肠的办法监测直肠前壁受量(各15例),分别拍摄等中心正交片.A点剂量均给予10Gy,分别计算直肠前壁和膀胱后壁最大受量以及按ICRU38号报告设定的直肠剂量参考点(R)的剂量,量取直肠前壁和膀胱后壁最大剂量点与官腔管中心的距离.统计所有病例及其中直肠前壁受量>4Gy病例的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结果钡灌肠组直肠前壁最大剂量点与宫腔管中心的平均距离明显低于插铅丝组,钡灌肠组直肠前壁最大剂量点受量则明显高于插铅丝组,ICRU直肠剂量参考点(R)的剂量明显高于钡灌肠组,但其剂量的高低与钡灌肠时直肠前壁最大剂量点受量的高低无明显关系.而膀胱后壁最大剂量点与宫腔管中心的平均距离及膀胱后壁最大剂量点受量,两组均无明显差别.直肠前壁受量>4 Gy病例的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病例.结论宫颈癌中子后装治疗时直肠钡灌肠比插铅丝更能准确显示宫颈、阴道与直肠前壁的解剖关系,更能准确反映直肠前壁的真正受量.根据钡灌肠时直肠前壁最大剂量点受量的高低可大致预测宫颈癌放疗期间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且直肠钡灌肠对乙状结肠变异可起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3.
^252锎在宫颈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灵顿中子后装治疗中心从1999年1月起使用^252锎作为放射源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至2006年3月,已治疗病人400余例。下面把我们7年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文献资料向大家作以介绍。  相似文献   
4.
5.
杨镇洲  王阁  王东  雷新  周芊  魏娜  余娴  马俊刚  全晋 《重庆医学》2007,36(20):2057-2058
目的 探讨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FDG PET)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随诊中的临床价值以及与CT、MRI的互补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放射治疗后6~8个月、CT和MRI检查考虑鼻咽病灶复发的6例鼻咽癌患者,随后行FDG PET检查,并均作病理活检.结果 6例CT和MRI提示肿瘤复发的鼻咽癌患者,PET显示其中2例有局灶性FDG代谢明显增高,经病理活检,证实仅2例FDG摄取浓聚的病变为肿瘤复发.结论 与CT和MRI检查相比,FDG PET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肿瘤复发的定性诊断上具有明显优势,若结合CT或MRI的影像结果分析,取得局部病变的结构与代谢改变复合信息,对后期局部复发病灶的精确适形放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180例鼻咽癌调强放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鼻咽癌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的实施,观察近期疗效,并分析其急慢性不良反应.方法 鼻咽癌IMRT初治患者180例,按1992年福州分期标准,Ⅰ期13例,Ⅱ期52例,Ⅲ期86例,Ⅳ期29例;鼻咽和上颈淋巴引流区作IMRT,原发灶GTV照射中位剂量72.6Gy(70.4~83.6Gy),2.2 Gy/f,下颈淋巴引流区予颈前切线野照射,50~70Gy/2Gy/f.结果 随访中位时间24个月(12~48个月),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94.4%,1、2年无局部复发率分别为96.4%、93.3%,无区域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8.3%、97.5%,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0.1%、82.4%.N分期是影响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的最重要预后因素(P=0.04).最严重的急性不良反应是放射性黏膜炎,Ⅰ~Ⅳ级分别为26.6%、43.8%、23.3%、1.1%.晚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口干,Ⅰ级37.2%,Ⅱ级7.3%.结论 鼻咽癌IMRT靶区剂量高,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小,不良反应轻微,是一种治疗鼻咽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7岁.因"肛门坠胀,大便次数增加,黏液血便3个月"在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行电子结肠镜病理活检诊断为"肛管恶性黑色素瘤".2006年7月来我院,膝胸位肛门指检:肛周阴性,直肠通畅,距肛门2-4 am 6、12点处可扪及质地稍硬、活动度尚好的软组织肿块.6点处肿块约1.1 cm×1.1 cm,12点处肿块约1.5 cm×1.5 cm.因患者拒绝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及结肠造瘘手术,且此病例属多发肛管恶性黑色素瘤,普外科会诊后认为局部切除后难以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所以决定行锎中子内照射治疗.  相似文献   
8.
APE1在宫颈癌的表达及其与锎-252中子放疗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E1)基因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锎-252中子放射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例正常宫颈组织、15例子宫颈上皮内肿瘤(CIN)组织、89例宫颈癌组织(接受锎-252中子刀放疗)中APE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组织APE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和CIN病例(P〈0.01)。APE1在正常宫颈组织和CIN病例均呈胞核表达,宫颈癌组织中APE1呈胞核表达(59例)、单纯胞浆表达(8例)或核浆共同表达(22例)。APE1表达强度与宫颈癌FIGO分期、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5),与年龄和病理分型无关。APE1亚细胞定位情况与FIGO分期、病理分级有关(P〈0.01),与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生存分析显示在APE1核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70.9月)和APE1低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75.8月)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APE1浆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57.8月)和APE1高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56.5月)(P=0.025,0.001)。结论APE1胞质异位表达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相关,APE1亚细胞定位和表达水平对锎-252中子放射治疗宫颈癌的疗效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Tuftsin的合成及对裸鼠胆管癌模型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用多肽合成仪固相合成Tuftsin后,研究在体情况下Tuftsin抗胆管癌的作用。方法:用毛细管电泳仪检测合成Tuftsin的纯度。建立胆管癌裸鼠模型后,用Tuftsin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肿瘤大小与重量和肝、脾及肿瘤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合成Tuftsin纯度在99.9%以上;Tuftsin治疗组和对照组肿瘤大小及重量差异明显,治疗组肝、脾组织内的单核吞噬细胞增生活路。结论:多肽合成仪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和CT检查对宫颈癌诊断和分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确诊并行MRI或CT检查的宫颈癌患者42例,其中MRI检查22例,CT检查患者20例,在CT和MRI图像上根据原发肿瘤的大小、位置、影像特征及宫旁和盆壁侵犯情况进行分期,并与临床FIGO分期结果相比较。结果在治疗前进行盆腔CT检查的20例宫颈癌患者中,CT诊断≤ⅡA期为5例,临床诊断7例,低估2例;ⅡB期患者CT诊断6例,临床诊断5例,高估1例;Ⅲ期以上患者CT诊断6例,临床诊断8例,低估2例。20例患者中CT检查发现盆腔淋巴结肿大者15例。在治疗前进行盆腔MRI检查的22例宫颈癌患者中,MRI诊断Ⅰ期为4例,临床诊断2例,高估2例;Ⅱ期患者MRI诊断14例,临床诊断12例,高估2例;Ⅲ期以上患者MRI诊断6例,临床诊断8例,低估2例。22例患者中MRI检查发现盆腔淋巴结肿大者14例。结论宫颈癌临床分期现仍存在不足,需进一步地完善和改进。由于MRI的成像特点,在判断宫颈癌的分期方面较CT存在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