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胸膜活检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62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进行经皮胸膜活检与胸腔积液找抗酸杆菌检查,并对它们的阳性率作了比较,同时分析影响诊断阳性率的因素及其安全性。结果经皮胸膜活检的病理学阳性率为53.2%,与胸腔积液找抗酸杆菌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97,P<0.05);62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中,年龄越小、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值越大、起病后早期进行胸膜活检可提高阳性率。78例次胸膜活检中发生少量气胸2例(2.5%),胸膜反应3例(3.8%)。结论胸膜活检在确诊结核性胸膜炎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一种简便、快速、安全的检查手段,阳性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患者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探讨ECP对哮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呼吸内科以咳嗽3周以上就诊的患者,共300例,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检查.通过ELISA法检测所有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患者诱导痰的ECP水平,根据最后追踪最终确诊为哮喘的患者,用ROC曲线统计分析得出哮喘患者ECP水平与激发试验阳性的临界值.结果:激发试验阳性患者最后确诊为哮喘组的ECP水平为226.6±30.8 μg/L,激发试验阳性患者非哮喘组ECP水平为61.0±22.2 μg/L,2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诱导痰ECP水平对支气管哮喘诊断的最佳临界值为186.05 μg/L,该切点的灵敏度为0.938,特异度0.895,Youden指数0.833.结论:ECP水平能作为气道高反应诊断的评价指标,有助于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以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疗效。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均以头胞哌酮舒巴坦抗感染及祛痰、平喘、吸氧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痰热清注射液。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且动脉血气(PCO2、PO2)及FEV1/FVC%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对AECOPD合并Ⅱ呼吸衰竭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联合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及短效β2受体兴奋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糖尿病大鼠,对大鼠血糖的变化以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取80只造模成功的COPD并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各20只,分别给予单独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单独吸入短效β2受体兴奋剂治疗、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及短效β2受体兴奋剂治疗、生理盐水对照。各组大鼠雾化吸入治疗15 min/次,2次/d,疗程均为10 d。结果: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及短效β2受体兴奋剂治疗的血糖控制情况与其他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联合吸入治疗组死亡率较其他组低(P<0.05)。结论: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及短效β2受体兴奋剂治疗对COPD并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控制无影响,而且可以提高治疗水平,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检测深吸气量(IC)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入选的50例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吸入沙丁胺醇前后,肺功能检测1 s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IC,测量6 min行走距离(6MWD)指标,比较用药前后各变量的变化及肺功能IC与6MWD的相关性。结果:用药后IC较用药前比较增加(P<0.05),6MWD用药后较用药前有提高(P<0.05)。回归分析显示IC的变化(△IC)与6MWD的变化(△6MWD)相关性较强(P<0.05,r=0.792 6)。结论: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治疗前后IC的变化与运动耐力的变化相关性强,IC的测定较FEV1更能评价COPD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研究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患者使用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s,LTRA) 及单独使用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前后深吸气量的变化。方法:选取 60 例重度 COPD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n=30) 及对照组 (n=30),观察组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 (500 μg/50 μg) 早晚各一次吸入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10 mg) 上午口服一次,对照组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沙美特罗替卡松 (500μg/50μg) 早晚各一次吸入,两组治疗 6 个月。在治疗前、治疗 3 个月、6 个月后行肺功能检测、IC(inspiratory capacity,IC) 检测 ;同时采用 6 min 步行距离评价运动能力,呼吸困难指数 mmRC 评价生活质量。结果:在治疗 3 个月及 6 个月观察组 IC 优于对照组 (P0.05) ;在各治疗阶段呼吸困难指数 mmRC 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重度COPD 较单用沙美特罗替卡松对IC 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更明显,早期改善 COPD 的运动耐量,延缓肺功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联合噻托溴铵和单用舒利迭治疗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深吸气量(inspiratory capacity,IC)的变化。方法:将58例重度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舒利迭(沙美特罗50μg,氟替卡松500μg),早晚各1次吸入;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噻托溴铵胶囊(18μg),每天上午吸入1次。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治疗前、治疗3个月时和治疗6个月时患者的肺功能、深吸气量,同时采用6 min步行距离评价运动能力,采用呼吸困难指数mmRC评价生活质量。结果:治疗3个月时及6个月时观察组IC优于对照组(P<0.05);在各治疗阶段呼吸困难指数mmRC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利迭联合噻托溴铵治疗重度COPD较单用舒利迭对IC、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更明显,并可早期改善COPD的运动耐量,延缓肺功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支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度)患者治疗前后最大呼吸流速与诱导痰ECP浓度变化关系,以及急性发作期诱导痰ECP浓度与PEF(%)的相关性,为指导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提供敏感指标,为进一步评估哮喘病情、支气管哮喘治疗的疗效提供价值更好的指标.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确诊为支气管哮喘急性期(中度)的患者60例,经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3个月前后进行肺功能PEF测定及诱导痰ECP浓度测定.结果 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加(P<0.05);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治疗后较治疗前ECP浓度水平降低;哮喘急性发作ECP浓度与PEF(%)者有相关性(r=-0.813,P<0.01),呈负相关.结论 根据ECP浓度变化能评估哮喘患者的治疗疗效以及联合使用ECP、PEF%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评估及对治疗疗效进行判定及跟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