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将左下肢造釉细胞瘤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性,24岁。因左下肢肿块进行性肿大2年求诊。体检:左锁骨上及左腹股沟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心肺(-)。肝脾(-)。NS(-)。左大腿近膝部外侧皮下扪及一肿块,约2.5×1.5×0.8cm,质韧、无压痛、活动度良好,与皮肤不粘连,局部肤色正常,左膝关节活动自如。拟诊左下肢肿块(纤维瘤?).手术切除肿块完整,呈灰白色、质韧,未探及局部浸润灶。病理报告:造釉细胞瘤。随访1年无复发。讨论:造釉细胞瘤是来源于上皮性牙源性良性肿瘤。此病多发生于青壮年,男女无明显差异。它好发于上、下颌骨,极少见于躯干及四肢,造釉细胞瘤生长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 - D(Cath- D)、谷胱甘肽 - S-转移酶 (GST)活性变化与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检测胃癌、单纯性胃炎、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血清、癌组织、癌旁组织、胃窦粘膜中 Cath- D、GST的活性和手术前后血清 GST活性。 结果  (1)胃癌组的 Cath- D、GST的活性显著高于单纯性胃炎组及胃炎伴癌前病变组 (P<0 .0 1) ,胃炎伴癌前病变组 GST的活性显著高于单纯性胃炎组 (P<0 .0 5 ) ,Cath- D活性与单纯性胃炎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2 )胃癌组织 Cath- D、GST的活性显著高于癌旁组织 (P<0 .0 5 )、癌旁组织中Cath- D、GST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织 (P<0 .0 5 )。 (3)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 Cath- D活性显著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 (P<0 .0 5 ) ,GST的活性在伴有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中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4) Cath- D的活性与按预后好坏的组织学分型 (P<0 .0 1)、按 TNM的分期 (P<0 .0 1)等病理指标有密切相关 ,而 GST的活性与病理指标无显著相关 (P>0 .0 5 )。 (5 )胃癌手术后 10天血清中 GST的活性明显低于手术前 (P<0 .0 1)。 结论 Cath- D、GST活性联合检测可用于胃癌高危人群筛选、监测癌前病变进展及预测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3.
大肠肿瘤APC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APC基因在大肠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5例大肠腺癌、33例大肠腺瘤组织中APC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水平。结果 APC基因蛋白产物在腺癌组织中呈显著低表达(22.8%),与大肠腺瘤(72.7%)和正常粘膜组织(86.7%)对比差别有显著性(P<0.05)。绒毛状腺瘤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管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大肠癌组织APC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部位、大体类型、分化程度、Dukes分期、肿瘤大小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结论 APC蛋白与大肠粘膜上皮细胞的成熟有关。APC蛋白产物的失表达与大肠肿瘤的发生有关。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PC蛋白产物尚不能单独用于大肠肿瘤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联合转染p53和血管生成抑素(AS)基因对人胃癌细胞系SG7901生长的影响。方法用脂质体转染法分别将p53、AS基因、p53和AS基因转染人胃癌细胞系SG7901。以RT-PCR法检测转染后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通过细胞集落形成实验、MTT生长曲线、细胞周期检测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变化。结果p53或AS基因均能抑制转染细胞的生长,而联合转染两种基因的细胞生长抑制更明显。结论p53和AS基因具有协同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生长作用,提示联合多种基因可能有利于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5.
59例鳃裂囊肿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鳃裂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了本院1990~1999年所收治的59例鳃裂囊肿临床资料。结果:好发部位在第二鳃弓,第一鳃弓也可发病;肿块大、病程长增加手术难度,本组病例均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结论:鳃裂囊肿临床少见,临床对怀疑囊肿的肿块,可行细针穿刺细胞学,B超及CT检查,治疗以早期完整切除肿块为佳。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25例,恶性15例,占60%,良性10例,占40%,恶性病程多在一年以内,良性病程多在一年以上。本病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临床早期诊断困难,主要靠B超、CT、MRI及影像学等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尸体解剖模拟保留部分腹直肌的横行腹直肌肌皮瓣( TRAM)手术,以探讨将其应用于临床乳房再造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对5具成年女性尸体标本(福建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提供),自腹壁上、下动脉起点处灌注医用红色乳胶后进行解剖,模拟操作保留部分腹直肌TRAM皮瓣手术,以外侧穿支为垂直线纵向分离腹直肌肌束,向上分离达腹直肌上端,保留外侧部分腹直肌,观察腹壁上、下动脉走行、分支以及吻合支情况,并以此为解剖学基础,于临床应用保留部分腹直肌的TRAM皮瓣进行乳房再造.结果 解剖结果表明,腹壁下动脉自腹股沟韧带外侧2/3与内侧1/3发自髂外动脉(9/10,90%)或股动脉(1/10,10%),其分支与腹壁上动脉在脐上方开始出现广泛的吻合,大部分集中于脐上第1个腱划下方2 cm与脐水平线之间.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于临床应用8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2例术后皮瓣Ⅳ区部分皮下组织纤维化,2例术后皮瓣Ⅳ区皮缘小部分坏死,部分皮下脂肪硬结伴液化,通过后期清刨缝合后愈合,其余4例术后皮瓣未发生明显血运障碍等并发症.除1例再造乳房形态欠佳外,其余病例形态尚好,效果较满意.无供区下腹壁薄弱和腹壁疝形成.结论 保留部分腹直肌的TRAM皮瓣移植再造乳房是可行的,手术简单,所用时间短,且无下腹部供区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并存桥本甲状腺炎(HT)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TC患者2144例,其中265例并存HT(PTC并存HT组),1879例未并存HT(PTC未并存HT组),对两组患者术前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PTC并存HT组癌结节与PTC未并存HT组癌结节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等超声声像表现(P>0.05);PTC未并存HT组癌结节多表现为低回声伴微钙化,PTC并存HT组癌结节则表现为内部回声多样化伴微钙化为主、粗钙化占一定比例(P<0.01);PTC并存HT组癌结节血流较PTC未并存HT组并不丰富,主要表现为血流紊乱;与PTC未并存HT组相比,PTC并存HT组癌结节超声诊断准确率低[52.8%( 140/265)比75.0%(1409/1879) ](P< 0.01).PTC未并存HT组超声诊断淋巴结转移符合率[ 84.0% (487/580)]高于PTC并存HT组[74.8% (77/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HT病变基础上发现的低回声实性结节、边界不清楚、伴微钙化,应高度怀疑恶变可能;而对于高回声实性结节或粗钙化结节,亦应警惕恶性可能,应进一步观察周围回声及内部血流等特征,综合分析、判断其是否有恶变的可能,尽可能减少对该病的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9.
正20世纪70年代,Rubens等~([1])开启了乳腺癌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 NAT)的尝试,即在乳腺癌手术前开始化疗,旨在使肿瘤降期,使不可手术的肿瘤变成可手术的。随后,NAT扩展到可手术乳腺癌,提高保乳手术的比例。从NAT可获得药物体内敏感性信息,指导后续治疗。NAT后获得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 pCR)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为颈淋巴结清扫术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06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科接受外科手术的205例PTC合并HT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均接受了颈淋巴结清扫术.结果:PTC合并HT患者的颈淋巴结转移率为52.7% (108/205),颈淋巴结转移遵循以中央区为第1站的规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50.2%,103/205)高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15.1%,31/205) (P=0.000).性别(r=0.009,P=0.904)、术前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r=-0.050,P=0.536)和原发肿瘤病灶数(r=0.119,P=0.096)均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年龄(r=-0.140,P=0.043)、原发肿瘤大小(r=0.185,P=0.010)和肿瘤外侵(r=-0.340,P=0.010)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鉴于PTC合并HT患者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应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侧颈区淋巴结由于转移假阳性率较高,因此在考虑行淋巴结清扫时应持谨慎态度.对于青少年或年龄≥45岁、原发肿瘤较大以及肿瘤外侵的患者,可酌情考虑Ⅰ期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