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TRAIL蛋白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蛋白自剪切功能原核表达系统构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胞膜外段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并进行表达条件优化和初步纯化。方法 设计基因拼接引物,合成TRAIL基因胞膜外段双链cDNA序列,将其连接于克隆载体pMD18-T中;将酶切、纯化的TRAIL基因与经相同处理的载体pTWIN1相连接,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JM109,筛选阳性重组子。将鉴定(酶切及序列分析)阳性的重组子质粒转人大肠埃希菌ER2566表达菌中,采用蛋白质SDS—PAGE电泳方法分析不同浓度诱导剂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不同诱导温度、不同诱导时间下目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获得了包含TRAIL基因胞膜外段的双链cDNA序列,酶切及序列分析证实成功构建了TRAIL胞膜外段蛋白自剪切功能原核表达载体。采用0.3mmol/LIPTG、15℃诱导过夜(14~16h),目的蛋白获得较高表达量,且大部分为可溶性蛋白。结论 采用大肠埃希氏菌ER2566,TRAIL胞膜外段融合蛋白获得高表达,经简单后续处理即可获得不含任何额外氨基酸的可溶性目的蛋白。  相似文献   
2.
人自剪切TRAIL胞外段融合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在已构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 胞膜外段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基础上,进行表达条件优化,使其高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活性奠定基础。方法: 将前期构建的PCS/TRAIL 111-281原核表达载体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中, 15% SDS-PAGE比较分析不同诱导剂浓度、诱导温度和诱导时间对融合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 在诱导温度15℃,加入0.2 mmol/L 诱导剂(isopropy-β-D-thiogalactoside,IPTG)、诱导过夜时可以获得较高的可溶性融合蛋白表达量。结论: 诱导剂浓度、诱导温度、诱导时间对融合蛋白表达量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合成可溶性的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cDNA,并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方法:根据大肠杆菌密码子偏好性和表达载体多克隆位点限制性内切酶要求,设计基因拼接引物,合成TRAIL基因胞膜外段双链cDNA序列,将其连接于克隆载体pMD18-T中;将酶切、纯化的TRAIL基因与经相同处理的载体PSC相连接,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JM109,筛选阳性重组子.结果:成功获得了包含TRAIL基因胞膜外段的双链cDNA序列,并成功构建了TRAIL胞膜外段原核表达载体PSC/TRAIL 111-281.结论:采用PCR的方法,实现合成寡核苷酸片段的一次性组装,方便了进一步的克隆.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对DHS及PCCP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行对比,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Evans-JensenⅡ型骨折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内固定的yon Mises应力分布、股骨近端的von Mises应力分布及骨折面接触压力,分析骨折固定后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PCCP固定模型内固定的von Mises的总体应力较均匀,最大应力较小;股骨近端的von Mises的总体应力较均匀,未见明显应力集中现象;骨折面接触压力的总体应力较高,分布均匀.[结论] PCCP固定Evans-JensenⅡ型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较DHS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分子佐剂小鼠补体C3d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构建C3d的真核表达质粒,以期将其作为分子佐剂,提高核酸疫苗的免疫效能。方法 采用PCR技术扩增小鼠补体C3d基因(897bp),并将其克隆至pGEM-T 载体上;经鉴定其DNA序列正确;再将其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上。结果 经DNA测序证实了该克隆片段为小鼠补体C3dA基因,可进一步用于基因表达和基因治疗的研究。结论 构建了C3d真核表达质粒,为高效核酸疫苗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摘 要〕目的:探讨在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中应用唑来膦酸联合替勃龙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18 年 9 月至 2020 年 1 月在东莞市中堂医院就诊的女性骨质疏松患者 120 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替勃龙治疗组(A 组)、唑来 膦酸治疗组(B 组)和唑来膦酸联合替勃龙治疗组(C 组),每组 30 例,观察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功能变化和治 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四组患者的骨钙素、血清Ⅰ型前胶原肽(CTX)、骨碱性磷酸酶(BALP)、 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四组患者以上相关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且 C 组改善更明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 组、C 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C 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 A 组和 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 组和 C 组脆性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B、C 三组脆性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予以绝 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唑来膦酸联合替勃龙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骨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7.
股骨近端软骨母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资料 患者,女,18岁,因"左下肢乏力、跛行半年,疼痛10d"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乏力、跛行,伴左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无疼痛.10余天前出现左大腿近端疼痛,行走10 min需休息,休息后可缓解.查体:左侧跛行步态,左大腿近端前外侧稍肿胀,皮肤无发红、破溃.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加压钢板(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e,PCP)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年至2010年12月)、PUBMED(1974年至2010年12月)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至2010年12月)、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收集PCP和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半随机对照试验,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4个实验,随机对照试验3篇,半随机对照试验1篇,共557例,其中PCP246例,DHS311例。Meta分析显示:PCP组与DHS组手术时间(WMD=-10.96,95%CI-26.47~4.56,P=0.17)、术后感染率(RR=0.43,95%CI0.55~1.28,P=0.13)、术后死亡率(小于等于1年)(RR=0.88,95%CI 0.55~1.40,P=0.58)、住院时间(WMD=-0.77,95%CI-2.09~1.94,P=0.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显示,PCP组与DHS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感染率、术后死亡率、住院时间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