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把62例确诊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反搏治疗组(29例)和药物治疗组(32例), 反搏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增强型体外反搏仪治疗36d(1h/d), 药物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相同天数;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的血浆ET含量, 应用硝酸盐还原酶法测定患者血浆NO-2/NO-3含量, 以间接反映NO的浓度;并测定30例健康人的ET和NO-2/NO-3值作为对照。结果:治疗前反搏组和药物组的ET水平(116.4±44.9)ng/L, (111.9±44.4)ng/L明显高于正常人(65.8±15.6)ng/L(P<0.01)。治疗后反搏组ET水平(78.9±30.2)ng/L明显低于药物组(148.0±39.5)ng/L(P<0.01)。NO-2/NO-3水平, 治疗前反搏组(64.4±14.8)μmol/L和药物组(67.0±24.0)μmol/L, 稍低于正常人(70.1±13.9)μmol/L, 但P>0.05;治疗后反搏组(89.6±30.3)μmol/L高于正常人(P<0.01), 药物组NO-2/NO-3(83.4±23.0)μmol/L与正常人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体现血管收缩和舒张平衡关系的ET/(NO-2/NO-3)比值, 治疗前反搏组(1.9±0.8)和对照组(1.8±0.9)均高于正常人(1.0±0.3)(P<0.01), 治疗后反搏组该值(0.9±0.4)下降(P<0.01), 并接近正常人水平(P>0.05), 而药物组(1.8±0.7)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2.
心肌钙蛋白I在监测非缺血性心肌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肌钙蛋白Ⅰ(cTnI)用于监测非缺血性心肌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67例临床未见急性心肌梗死(AMI)迹象的可疑心肌损伤患者分为2组:(1)急性心衰组37例,患者心功能分级为Ⅳ级;(2)烧伤组30例,体表烧伤总面积为4%-98%。定期采集2组患者血样品,并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样本cTnI浓度。结果 89%的急性心衰组患者cTnI水平升高(P<0.001),且与病情变化密切相关。当患者病情恶化时,cTnI水平升高;病情改善时,cTnI水平逐渐下降。90%的烧伤组患者cTnI水平在烧伤后第5-14天期间呈轻到中度升高。平均值比对照组水平明显升高者,见于体表烧伤总面积>30%(P<0.001)或创面有明显渗出的患者(P<0.002)。当患者创面渗出明显或焦痂自然剥离时,cTnI水平升至峰值,手术切痂后,cTnI水平逐渐下降。2例cTnI水平持续性升高的患者发展为心动过速。结论 cTnI是一种敏感的非缺血性心肌损伤标志物,动态监测cTnI水平变化有助于鉴别上述两类患者的心肌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心脏肌钙蛋白Ⅰ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心脏肌钙蛋白I(cTnI)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心肌细胞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1],已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心绞痛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但是cTnI作为标记物检测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情况下的心肌损伤少见报道。为此,我们观察了急性心衰患者的cTnI情...  相似文献   
4.
心肌标记物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等生化指标在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应用价值。方法定量检测AMI患者血中的各项生化指标,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例AMI患者cTnI峰值时间(24±10.3)h,持续时间较长;Mb峰值时间(11±4.9)h,其峰值首先出现,CK和CK-MB峰值时间分别为(21.7±6.7)h,(20.1±9.6)h。6例发病3 h内就诊患者,仅Mb明显升高。患者各项生化指标随病情好转而降至正常范围,病情恶化持续上升。16例对照组的CK,Mb稍高于正常,CK-MB,cTnI均正常。结论发病早期同时检测cTnI和Mb,有助于早期确诊AMI。  相似文献   
5.
化学发光法、放免法检测血清TGA、TPoAb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和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TG和TM抗体的检测 ,传统上采用放射免疫法 ,近年随着标记免疫技术的发展 ,全自动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Immulite也推出TGA和与TMA相似的甲状腺过氧化酶抗  论文指导体 (TPoAb)的检测技术 ,且以灵敏度高 ,检测范围广 ,速度快而受青睐。但是两种实验方法的结果可比性如何 ,临床需要了解。从实验学来说 ,放射免疫法检测的是TG和TM抗体 ,结果以抗原抗体结合率表示 ;发光法检查的是TG和TPo…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瘢痕早期的水泡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以探索研究瘢痕的新方法和瘢痕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深度烧伤患者愈后增生性瘢痕的水泡液,以化学发光酶免疫法测定患者血和瘢痕水泡液中TNF,IL-6的含量,监测瘢痕早期组织中TNF,IL-6的变化。结果:深度烧伤患者愈后血液中的TNF,IL-6的含量无升高;增生性瘢痕水泡液中TNF,IL-6含量显著增加(P<0.01),其高水平持续至少3个月(P>0.05)。结论:瘢痕水泡液可作为研究瘢痕发生发展的重要手段;瘢痕形成早期组织中TNF,IL-6含量增高是瘢痕增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现已证实TNF、IL 6在组织修复和瘢痕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 ,2 ] ,但体内瘢痕组织中TNF、IL 6的研究尚少见报道。我们检测了深度烧伤愈后早期血液和瘢痕水泡液中TNF、IL 6的变化 ,以期探讨瘢痕水泡液成分和水泡液中TNF、IL 6的变化在瘢痕防治研究中的意义。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 15例 (我科住院烧伤患者 ) ,男 13例 ,女 2例 ,年龄 2 0~ 4 3岁 ,烧伤面积 33%~ 92 % ,深度烧伤面积2 0 %~ 70 % ,创面愈合后瘢痕增生明显 ,表现出充血、质硬、痛痒、起水泡 ,瘢痕未作注射皮质激素和放射等治疗。1 2 采取瘢痕水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真胰岛素为指标观察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的意义。方法:将35名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正常糖耐量者(NGT)、31例糖耐量异常者(IGT)和62你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按体重指数分为肥胖亚组与非肥胖亚组,以3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测定空腹血清真胰岛素,以稳态模型评估法评价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功能。结果:在非肥胖亚组中,NGT、IGT、糖尿病组随空腹血糖的升高,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逐渐高于正常,B细胞功能指数(HBCI)逐渐低于正常,而空腹血糖的升高,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逐渐高于正常。B细胞功能指数(HBCI)逐渐低于正常,而空腹真胰岛素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肥胖亚组中,NGT组的空腹血糖虽然正常,但已有HomaIR升高,NGT和IGT组有HomaIR升高,但HBCI无异常,但此时的真胰岛素均已显示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升高,NGT和IGT组有HomaIR升高,但HBCI无异常,但此时的真胰岛素均已显示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体重指数和血糖值均会影响HomaIR和HBCI,而真胰岛素的测定却能更真实地反映胰岛素抵抗及胰岛B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9.
继发磺脲类药失效病理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继发磺脲类药 (SU )失效的发生机制。方法 利用总胰岛素原 (TPI)、完整胰岛素原 (IPI)和真胰岛素 (SI)定量检测技术 ,比较健康对照组 (n =10 )、SU有效组 (n =3 8)和继发SU失效组 (n =46)糖耐量试验 (OGTT)过程中胰岛素样激素分泌水平 (分别用曲线下面积AUCTPI、AUCIPI和AUCSI表示 )及其与血糖调节的关系 ,计算各组AUCTPI/AUCSI比和胰岛素抵抗指数 ,并用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可能导致继发SU失效的危险因素 ,根据试验结果分析继发SU失效的发生机制。结果 两个糖尿病组空腹TPI和IPI均高于对照组 ,几何平均数(pmol/L) 分别为SU有效组 :14 9,4 1;SU失效组 :12 9,3 9;对照组 :3 2 ,0 6,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 ,所有P <0 0 0 1。糖负荷后两个糖尿病组AUCSI低于对照组 ,几何平均数分别为 (mu/L/h)SU有效组 :19 3 ;SU失效组 :2 4 6;对照组 :42 4,差别有显著意义 ,所有P≤ 0 0 1,但AUCTPI/AUCSI比高于对照组 ,几何平均数分别为SU有效组 :3 4;SU失效组 :2 3 ;对照组 :1 0 ,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 ,P均为 0 0 0 1。继发SU失效组OGTT第 3h的血糖水平 (2 2 8mmol/L)明显高于SU有效组 (19 5mmol/L) ,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0 5,且与AUCSI无相关关系 (r=-0 15,P =0 3 2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瘢痕早期的水泡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以探索研究瘢痕的新方法和瘢痕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深度烧伤患者愈后增生性瘢痕的水泡液,以化学发光酶免疫法测定患者血和瘢痕水泡液中TNF,IL-6的含量,监测瘢痕早期组织中TNF,IL-6的变化。结果深度烧伤患者愈后血液中的TNF,IL-6的含量无升高;增生性瘢痕水泡液中TNF,IL-6含量显著增加(P<0.01),其高水平持续至少3个月(P>0.05)。结论瘢痕水泡液可作为研究瘢痕发生发展的重要手段;瘢痕形成早期组织中TNF,IL-6含量增高是瘢痕增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