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韦敏怡  闭慎金 《广西医学》1997,19(2):168-169
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36例桥本甲状腺炎进行病理形态学研究。HE结果显示:HT的产现理形态学特点是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甲状腺滤泡破坏、萎缩、上皮嗜酸性变及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2.
闭慎金 《广西医学》1999,21(3):497-498
免疫组化染色多数是在3、3′—四盐酸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后用苏木素复染,通过复染能清晰衬托出阳性反应细胞,使组织内阳性细胞与阴性细胞成鲜明对比。在来自胃镜室送检的胃粘膜肿瘤组织中,相当一部分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了达到病理诊断和临床科研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对97例乳腺癌、21例乳腺良性病变和96例其它恶性肿瘤ICLs进行了研究,发现ICLs有两种类型,A型ICLs含有分泌物,B型不合分泌物。乳腺癌ICLs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和其它恶性肿瘤(p<0.005),提示ICLs有助于乳腺癌的诊断和确定淋巴结转移癌的乳腺原发灶。并对ICLs发生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胃癌、癌前病变细胞凋亡与bcl-2、c-myc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胃癌、癌前病变中细胞凋亡和凋亡调控基因bc1-2、c-myc的表达,探讨细胞凋亡与调控基因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逆转录PCR(RT-PCR)法,观察76-例胃癌,42例肠上皮化生和34例异型增生胃粘膜活检组织细胞凋亡和bc1-2、c-myc的表达,并以2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作对照.结果:胃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肠化和异型增生(P<0.05)及慢性浅表性胃炎(P<0.01);肠化生、异型增生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P<0.05).胃癌和异型增生bc1-2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P<0.01),肠化生亦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P<0.05);bc1-2阳性胃癌细胞凋亡指数低于bc1-2阴性胃癌(P<0.05).胃癌、肠化生和异型增生c-myc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浅表性胃炎(P<0.01);c-myc阳性胃癌、异型增生的细胞凋亡指数分别高于阴性胃癌(P<0.05).结论: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c1-2、c-myc失调在胃组织恶性病变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bc1-2可抑制细胞凋亡,而c-myc则对胃癌细胞凋亡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MTS1p16基因在恶性淋巴瘤中的变化。方法 采用多重PCR 检测34 例非何杰金淋巴瘤(NHL) 和15 例健康人体外周血DNA 的p16gene Exon2 纯合子缺失。结果 34 例NHL中有4 例有p16gene Exon2 纯合子缺失。结论 MTS1P16gene 变异可能在非何杰金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MTS1/p16基因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了3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外周血DNAp16基因的缺失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1标本来源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4例,均为我院血液科及化疗科住院患者,男25例,女9例,年龄17~68岁,中位年龄4...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bFGFR)与胃癌血管形成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1例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为观察组,29例胃癌旁标本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中bFGFR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bFGFR在胃癌组及对照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0.7%、17.2%,差异有显著性(P<0.01),bFGFR的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肿瘤大小、组织分型、分化程度无关(P>0.05);胃癌组和对照组的MVD分别为45.2±15.2和35.1±5.0,有显著性差异(P<0.05);MVD与肿瘤的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及远处转移有密切相关(P<0.01或P<0.05);胃癌组织中bFGFR阳性的微血管密度高于阴性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bFGFR和MVD表达增高,二者可作为胃癌浸润、转移的重要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805例大肠癌病理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本地区大肠癌病理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805例大肠癌病理资料,并对青年人大肠癌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地区大肠癌高峰年龄60~69岁,平均发病年龄55岁。大肠癌发病部位以直肠最多见。肿瘤大体形态溃疡型占58.6%,隆起型37.6%,浸润型3.8%。组织学类型以中分化腺癌最常见(42.9%),其次为高分化腺癌(32.1%)。Dukes分期低分化腺癌C2期比率分别比高分化腺癌和中分化腺癌高;印戒细胞癌以C2期多见。肿瘤C2期百分比青年组比中年组高,老年组比中年组高,青年组与老年组差别无显著性。直肠癌和乙状结肠癌临床表现以血便为主,降结肠以上肠段癌肿以腹部胀痛多见。结论:本地区大肠癌发病高峰年龄和平均发病年龄比文献报道的晚,青年人大肠癌检出率偏低,青年人大肠癌预后差可能与印戒细胞癌发生率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联合检测肿瘤增殖抗原Ki67和抑癌基因P16在肾上腺皮质肿瘤中的表达,探讨Ki67及P16与肾上腺皮质肿瘤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5例肾上腺皮质肿瘤(腺瘤39例、腺癌6例)及9例瘤旁正常组织标本中Ki67及P16的标记指数(LI)。结果Ki67在正常肾上腺组织不表达,在腺癌表达最高,腺瘤次之;P16在正常肾上腺组织表达最高,腺瘤次之,腺癌最低,Ki67和P16在肾上腺皮质恶性肿瘤表达的结果与良性肿瘤表达的结果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存在负相关关系(r=-0.67,P<0.05)。Ki67的LI在肾上腺皮质腺瘤、腺癌的界定值为4%;P16的LI在肾上腺皮质腺瘤、腺癌的界定值为12%。结论Ki67及P16的表达与肾上腺肿瘤显著相关,Ki67的LI>4%和P16的LI<12%时,提示为腺癌。联合检测Ki67和P16在肾上腺皮质肿瘤的表达对鉴别良、恶性肾上腺皮质肿瘤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