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50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柳氮磺胺吡啶(SASP)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和黏膜炎症的影响。方法: 活动期中度UC患者50例,口服SASP 1 g,每日3次,共6周,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IL-4,组织学检测黏膜炎症。结果: 患者治疗前血清IFN-γ为(31.6±4.3) ng/L,显著高于治疗后的(22.3±5.6) ng/L(P<0.05),治疗前IFN-γ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5±5.9) ng/L(P<0.01);治疗前IL-4为(4.6±1.8) ng/L,显著低于治疗后的(8.9±2.0) ng/L(P<0.05),治疗前IL-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9±2.7) ng/L(P<0.01)。治疗前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率分别为100.0%和90.0%(P<0.05),隐窝脓肿分别为48.0%和13.3%(P<0.01),黏膜组织学分级分别为(2.49±0.84)级和(1.31±0.75)级(P<0.01)。结论: SASP能明显逆转中度活动期UC患者的Th1和Th2细胞的失衡状态和UC炎症黏膜的隐窝脓肿,减少中性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从而促进炎症黏膜的愈合。  相似文献   
2.
收集本院1975年1月至1998年6月收治的甲亢共549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者46例,占总人数的8.4%,诊断均以甲状腺摄131I率、T3、T4、或FT、FT4均增高,甲状腺核素扫描有甲状腺肿大而确诊。男18例,女28冽,男女之比为1:1.6o年龄13-71岁,平均年龄为50.2岁。症状与体征:厌食25例(占543)、呕吐25例(54.3%)、恶心22例(47.8%)、腹痛门例(36.9%)、腹泻11例(23.9%)、腹胀8例(17.4%)、便秘8例(17.4)、暖气7例(15.2%)、返酸4例(8.7%)、上腹部烧灼感1例(22%)。甲状腺肿大者32例…  相似文献   
3.
综合医院原发性小肠疾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肠疾病在临床上相对少见,其在消化系统疾病中仅占1%~4%,但确诊小肠疾病却比较困难。我们通过对309例小肠疾病的临床分析,以期对小肠疾病的症状、病因构成及目前所采用的诊断方法作一探讨,从而提高对小肠疾病的认识,降低其漏诊率及误诊率。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 ,6 6岁 ,因发热、腹胀、腹痛 10d入院。 10d前 ,患者进食高蛋白及高脂肪饮食后出现发热、疲乏 ,下腹部持续性隐痛 ,向腰部及会阴部放射 ,伴腹胀 ,肛门有排气及排少量稀烂便 ,无脓血便。曾在当地医院诊治 ,腹透示“右中上腹及中上腹见多个小液平面 ,符合肠梗阻X线征” ,经治疗无明显好转而转我院。发病以来 ,无明显恶心呕吐 ,无呕血及排黑便 ,食欲尚可 ,体重减轻 10余斤。有冠心病史 3年 ,高血压病 2年 ,但均未曾治疗。吸烟 4 0多年 ,每天 2 0支以上。体检 :体温 37.5℃ ,心率 2 0次 /min ,脉博 80次 /min ,血压 2 0 / 12kPa。营养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水肿型(AEP)和出血坏死型(AHNP)胰腺炎血小板形态特征的变化特点及生长抑素(SS)治疗的影响方法应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P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AEP患者血小板形态特性无明显变化,1wk后,MPV和PDW有显著性升高(t=-2.35,-2.40,P<0.05);常规治疗对血小板形态参数无影响;SS治疗后,MPV和PDW明显升高(t=-3.46,-4.14,P<0.01).AHNP患者Pt明显降抵(t=3.03,P<0.01),MPV和PDW明显升高(t=-2.65,-2.63,P<0.05).1Wk后Pt明显升高(t=4.79,P<0.001),但MPV和PDW无明显降低;常规治疗后,Pt升高,MPV,PDW均降低(t=-3.67,5.08,3.13,P<0.05);SS治疗后Pt明显升高(t=-3.50,P<0.01),MPV,PDW无明显变化.结论AEP与AHNP患者血小板形态特性的变化有明显的不同,可反映病情变化.SS治疗对Pt无明显影响,但可增加血小板的活性,对AHNP者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骨髓间质干细胞对炎症性肠病肠上皮重建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新环  钟英强 《胃肠病学》2012,17(4):245-247
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是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新方法,其可通过促进肠上皮重建修复受损组织,但其作用机制仍未完全明确。相关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SCs的多向分化、分泌细胞因子、调节肠道干细胞微环境三个方面。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背景: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均表明间质干细胞(MSCs)对受损肠道组织有一定修复作用,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肠道炎症微环境对MSCs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IBD)有何影响。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观察结肠炎大鼠模型肠道炎症黏膜提取液对骨髓MSCs增殖和表面分化抗原的影响。方法:以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和原代培养大鼠MSCs并行传代扩增。取三硝基苯磺酸(TNBS)结肠炎大鼠模型肠道炎症黏膜提取液(0、1、2、3 ml)与MSCs共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贴壁和生长情况,绝对计数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表达。结果:全骨髓贴壁法可成功分离MSCs,所获细胞CD29、CD44表达阳性,CD105表达低度阳性,CD34、CD45表达阴性。3 ml炎症黏膜提取液处理组MSCs接种6 h后见细胞贴壁,36 h开始克隆性增生,此后细胞增殖速度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加快,第6 d即达100%融合,但表面分化抗原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结肠炎大鼠炎症黏膜提取液可促进骨髓MSCs增殖,但对细胞表面分化抗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T细胞型胃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五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胃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mu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淋巴瘤以B淋巴细胞为主 ,T淋巴细胞型淋巴瘤罕见 ,后者的肿瘤常为多灶性 ,临床表现为急腹症、肠穿孔者多见 ,手术时多有肠系膜淋巴结、肝、脾和骨髓受累 ,这种淋巴瘤患者的预后不良。现将 1999~ 2 0 0 1年我们遇到的 5例报告如下。病例 1 男性 ,6 3岁。因上腹痛、呕吐 2年 ,加重伴消瘦2个月而入院。体重减轻 2 0斤 ,无发热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肝脾不大。胸片和腹部CT均未发现纵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 ,骨髓穿刺结果大致正常 ,血C…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苯那普利对46例初的的未经任何处理的经-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的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临床观察分析其疗效,用比浊法和玻璃珠柱法分别测定血小板的聚集率与粘附率。结果;苯那普利有明显的降压作用,第1周降压作用最大,第2周仍小幅度降低,对收缩压的影响较舒张压大。  相似文献   
10.
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及复发的预测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球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及复发率 ,探讨贲门失弛缓症球囊扩张治疗后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 :应用球囊扩张治疗并随访半年以上 ,比较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在性别、年龄、病程、食管最大径、球囊扩张直径、球囊扩张类型及扩张时间等方面的差异 ,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球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有效率为 10 0 % ,复发率为 2 3.3% ,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在年龄及病程两方面存在差异 ,病程的回归系数为 - 1.35 8(P <0 .0 5 )。结论 :球囊扩张术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有效的方法 ,但存在一定的复发率 ,病程是贲门失弛缓症球囊扩张治疗后复发的唯一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