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5篇
  2016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HBV携带产妇血清、乳汁HBV-DNA载量的不同状况与实施母乳喂养安全性的关系.方法:检测产妇血清、乳汁及婴儿血标本HBV-DNA载量.对母乳和人工两种喂养方式婴儿做追踪观察.结果:HBsAg、HBeAg双阳性产妇的血清、乳汁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00%、49.45%(P<0.01).两种喂养方式婴儿的HBV感染率为15.63%和13.56%,无显著性差异;婴儿抗-HBs检测,母乳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明显高于人工喂养组;结论:HBV携带产妇乳汁HBV-DNA阳性率和病毒载量明显低于血清.母乳喂养不影响母婴传播阻断效果,且有助于提高婴儿抗-HBs的GMT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了观察一种新型重组 (汉逊酵母 )乙型肝炎 (乙肝 )疫苗的人体安全性、抗体应答和母婴传播阻断效果 ,在开封市筛选 6~ 9岁乙肝病毒 (HBV)感染指标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Ag)与抗体 (抗 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抗 HBc) ]均阴性的健康儿童 2 0名 ,按 0、1、6个月程序接种 1批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 ,观察不良反应。完成 3针免疫观察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后 ,选择 348名 6~ 9岁HBV感染指标阴性儿童 ,随机分为 3组 ,每组接种 1批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 ,进一步观察不良反应和抗体应答。筛选 4 5名怀孕期间HBsAg、乙肝病毒e抗原 (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 ,并以 4 1名怀孕期间HBsAg阴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和 5名母亲HBsAg阳性、HBeAg阴性的新生儿作为对照 ,按 0、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该乙肝疫苗。结果显示 :所有接种的儿童和新生儿 ,免疫后无 1人发现有严重不良反应。 348名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中 ,除 5人次发热反应在 38 1℃~ 38 5℃外 ,体温升高均≤ 38℃。所有发热反应者和个别头痛者均在 1d内恢复正常。儿童接种 3批疫苗 ,第 1针免疫后 7个月时抗体阳转率分别为 98 2 5 % ( 112 / 114 )、10 0 0 0 % ( 10 7/ 10 7)、99 2 1% ( 12 6 / 12 7) ;抗体几何平均滴度 (GMT)分别为35 1  相似文献   
3.
本文观察比较了382株大肠杆菌的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动力、产气、EIEC血清凝集等与引起豚鼠角膜炎关系。发现92%的大肠杆菌为赖氨酸阳性,均无侵袭力;只有赖氨酸阴性、无动力菌株才产生角膜炎。因此作者认为赖氨酸试验和动力可以作为初筛EIEC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我院口腔儿科对1992年8月至1993年6月期间来院门诊的14岁以下儿童牙病患者,随机抽样1000例,于治疗操作前采集唾液,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肝炎室,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唾液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情况,将标本分为四组,结果证实阳性率为5‰。说明在儿童牙科就诊的患儿唾液中确可测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而且与唾液中潜血无相关性;证实唾液是乙型肝炎传播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平板免疫溶血法检测产毒性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既能感染儿童,也能感染成人,传播较为广泛的腹泻病原菌,有时症状酷似霍乱。与其它二种类型的病原性大肠杆菌(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肠道侵袭性大肠杆菌)不同的是它尚能引起多种幼畜的腹泻。因此产毒性大肠杆菌的检测对于腹泻病原学诊断,流行病学以及人畜腹泻的防治有一定的意义。国内外已有多种方法可以测定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LT),  相似文献   
6.
平板免疫溶血试验测定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L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是人和家蓄感染性腹泻的重要病原。它产生工种不同类型的肠毒素。一种是不耐热肠毒素(LT),这是一种蛋白质,和霍乱肠毒素(CT)有密切的抗原关系,其结构、功能与作用方式也酷似CT;另一种是耐热肠毒素(ST)。现在已有多种方法测定(?),包括兔肠结扎、皮肤度验、组织培养法、固相放射免设法、ELISA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对白念珠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为研究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抗菌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设置实验组(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作用后的白念珠菌组)及对照组,分别在透射电镜下观察2组菌株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透射电镜下,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作用后的白念珠菌细胞肿胀变形,细胞壁、细胞膜结构不完整,细胞壁疏松,细胞膜与细胞壁之间间隙大小不一,部分细胞可见细胞壁棉絮状致密外层或细胞膜局灶性缺失的现象。结论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对白念珠菌的细胞壁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用现行国产HBsAg EIA检测乙肝S基因突变体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突变体对抗体结合能力的影响,寻找鉴别变异株的办法和规律,并为改进试剂质量进行基础研究。方法 用23家国产HBsAg EIA检测10株重组表达HBsAg突变体和1株原型HBsAg。结果 23家国产试剂均能检测出原型、重组表达HBsAg。表达的10株突变体,1号试剂可全部检出,其它试剂的检出率分别为:对突变体抗原145精氨酸、133亮氨酸、126天冬酰胺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用乳胶凝集试验(LPAT),检测国内各地送检的132株大肠杆菌,检出与核实ETEC69株(52%)。本文对在我国使用的多种检测LT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进一步考核LPAT的效果。发现鼠肠法误诊率达30%,因此仅可作为初筛ETEC的方法,而不宜作为肯定报告的依据。也发现Biken试验阴性而LPAT阳性的菌株,并用平板免疫溶血方法予以证实。因此再一次证明了LPAT是一个简单、可靠、灵敏、快速的方法,可用于临床实验室检测大肠杆菌的肠毒素。  相似文献   
10.
国内所见侵袭性大肠杆菌血清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1984~85年间,国内13个省市送检的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的鉴定与血清学分型结果。受检的276株中,确定为EIEC的77株(27.9%)。其中能引起豚鼠角膜炎的有毒力菌株68株(88.3%),11.7%菌株在较短时间内丧失了毒力(EIEC,Inv-)。77株EIEC分布于7个O抗原的8个血清型,其中O28ac:H-占49.2%,O164:H-为22.1%,O124有二个侵袭性血清型H-和H30,占11.7%。O29:H-,O112ac:H-,O136:H-,O152:H-也占有一定比例。
在本文中,作者提出了侵袭性大肠杆菌的诊断标准与侵袭性大肠杆菌毒力丧失株的概念以及鉴别特征,并作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