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0 毫秒
1.
消化内科临床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从临床教师和临床学生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相应的临床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正确的临床思维.如何帮助和指导实习学生实现从医学生到临床医生的过渡与转变,提高其临床思维能力,是搞好临床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消化内科临床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从临床教师和临床学生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相应的临床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正确的临床思维。如何帮助和指导实习学生实现从医学生到临床医生的过渡与转变,提高其临床思维能力,是搞好临床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中山市小榄镇成人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控制率、治疗率和高血压病意外事件发生率,探讨高血压病意外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中山市小榄镇18岁以上长住居民进行高血压流行情况进行普查,包括体格检查及问卷调查,采用SPSS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787例高血压患者中总的高血压知晓率为63.28%,高血压治疗率52.22%,高血压控制率45.2%,意外事件发生率6.48%。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其意外事件发生率也呈现上升趋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龄、高脂血症、未定时监测血压、服药依从性差、血压控制不良为高血压病意外事件发生率的危险因素。结论 中山市小榄镇高血压的三率尚待提高,且高血压病意外事件发生率较高,应该加强高血压患者的筛查及健康宣传工作,减少高血压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溶栓治疗中心率变异性(HRV)及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d)变化的意义,并探讨HRV与QTd的相关性。方法对AMI患者早期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AMI未溶栓组在起病14d后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同时对所有组别进行治疗前后QTd变化对比,观察QTd与HRV的相关性。结果溶检成功组HRV时域分析指标及频域分析指标较溶栓失败组和非溶栓组均显著提高(P〈0.01),溶栓失败组与非溶栓组所有HRV分析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检成功组、溶栓失败组与非溶栓组的QTd在治疗前均明显增大,在治疗后溶检成功组QTd显著减dx(P〈0.01),而溶栓失败组与非溶栓组QTd恢复速度显著慢于溶栓成功组,HRV与QTd在急性心肌梗死(AUI)早期溶栓治疗中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能显著提高患者HRV,显著减小QTd,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及自主神经功能,减少致命性心律失常等事件的发生,从而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合并高血压病中的作用,并通过随访了解无创通气在本类病例中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方法 92例患者均确诊为高血压病,同时行多导睡眠仪(PSG)监测均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将92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即无创通气治疗组,共48例)及B组(即非无创通气治疗组,共44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安慰剂治疗1个月,A组患者同时予以无创通气治疗,B组不予无创通气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均根据血压情况继续调整降压药至达标,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5年随访,观察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降压效果显著好于B组,B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结论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通过无创通气的配合治疗,可以更好地控制血压,同时可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80例常规治疗组和80例氟伐他汀治疗组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1,sICAM-1)、可溶性P-选择素(Soluble P-selectin)、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低密度脂蛋白-C(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水平的变化.[结果]氟伐他汀组病人治疗8周后sICAM-1、可溶性P-选择素、IL-6及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为P<0.05,P<0.05,P<0.05和P<0.05),并且低于常规治疗组(分别为P<0.05,P<0.05,P<0.05和P<0.05).而常规治疗组病人治疗前后sICAM-1、可溶性P-选择素、IL-6及LDL-C水平无明显差别(分别为P>0.05,P>.05,P>0.05和P>0.05).氟伐他汀组sICAM-1、可溶性P-选择素和IL-6水平降低与LDL-C降低无相关性(分别为P>0.05,P>0.05和P>0.05).[结论]氟伐他汀可以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sICAM-1、可溶性P-选择素和IL-6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病变的炎症反应,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且其机制独立于降脂作用以外.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高血压病伴心衰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钟伟济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1):1267-1268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伴心衰患者细胞因子IL-1、IL-6、IL-8、TNF-α等的变化,并分析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EF)及舒张早期和晚期最大速度比(E/A)值与上述细胞因子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3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伴心衰患者及34例正常人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心功能水平,并分析心功能状况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原发性高血压病伴心衰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左心收缩和舒张功能下降,且二者呈明显负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伴心衰患者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并加重了心衰的发生发展。因此,抗炎治疗可能是防止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功能恶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至2015年我院收治的慢阻肺患者,按照是否使用美托洛尔,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随访患者临床参数变化以及生存期。结果美托洛尔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率、LVEDD及LVEF等临床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对照组LVEDD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LVEF百分比呈上升趋势(P0.05);治疗组心率、肺动脉压和LVEDD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FEV1和LVEF百分比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无统计学差异,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步行距离均明显远于治疗前(均P0.05);美托洛尔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6 min步行距离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美托洛尔治疗可以上调患者血氧饱和度,但是治疗前后,以及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美托洛尔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收缩压和心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美托洛尔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结论美托洛尔可显著改善心功能,提高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可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并发慢阻肺患者的临床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前期的降压药物干预,观察血尿酸(UA)、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探索血尿酸、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前期的相关性及对高血压前期降压药物干预的必要性。方法入选2007年至2009年我院门诊体检符合高血压前期人群共238例,随机分成A组(安慰剂组)114例,B组(降压药物干预组)124例,对A、B组均监测血压3年,其中A组给予安慰剂,对B组前1年半予厄贝沙坦降压治疗,后1年半也给予安慰剂,A、B组同时观察血压、血尿酸、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 A组88例发展为高血压,血尿酸、C-反应蛋白进行性升高,B组前1年半仅有11例发展为高血压,血尿酸、C-反应蛋白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升高,后1年半B组共有93例发展为高血压,血尿酸、C-反应蛋白较前也明显升高,与A组比较无统计差异。结论血尿酸、C-反应蛋白与血压独立相关,对高血压前期人群应尽早予以降压药物干预,以降低高血压的发生率及控制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并探讨急诊分级在基层医院急诊科非创伤性内科病人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非创伤性内科病人1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例。对照组按照传统急诊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由分级护士根据《急诊非创伤病人病情危重程度快速评分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后,将患者进行急诊分级,然后根据不同分级采取不同的急诊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式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经过急诊分级后,平均就诊时间和护送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死亡例数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和医生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分级系统应用于急诊科非创伤性内科病人护理工作中效果显著,尤其对于基层医院急诊科而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