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T定位钻孔抽吸并尿激酶溶解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我科自1993年6月~2002年6月采用CT定位钻孔抽吸并尿激酶溶解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8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86例,男性66例,女性20例,年龄8~65岁,平均34.5岁。均有明确外伤史。GCS计分:6~8分3例,9~12分58例,13~15分23例。CT检查确诊为幕上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额定向穿刺引流术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9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患者实施经额定向穿刺引流术,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清炎症反应。结果治疗后7、14、90 d,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观察组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额定向穿刺引流术可减轻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炎症反应,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脐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脐疗法是指经脐中穴(肚脐)给药或在脐部给以某些物理刺激(艾灸、热敷等).用于治疗人体疾病的方法.属于中医的外治法之一,也可归类于现代医学的经皮给药系统(TTS)范畴.但是,祖国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脐疗法从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历代医藉中皆有记载.从理论到临床应用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4.
目的:合成含噻二唑噁二唑双杂环的槟榔碱衍生物,研究目标化合物体外舒张血管活性。方法:将化合物1a~e的吡啶环用碘甲烷季铵化得到相应的季铵盐,用NaBH4还原季铵盐得到目标物3a~e。采用离体血管条法研究目标化合物体外舒张血管活性。结果:合成了5个槟榔碱衍生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IR、1HNMR、MS确证。在10μmol/L浓度下,化合物3a、3b、3c、3d、3e对离体血管舒张率分别为17.06%,27.35%,31.36%,27.32%和21.74%,在相同的条件下.槟榔碱的舒张率为21%。结论:噻二唑噁二唑双杂环可以作为槟榔碱酯基的生物电子等排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合成芳香醛肟的衍生物。方法:用芳香醛肟与氯乙酸反应得目标物。结果:合成5个芳香醛肟氧基乙酸化合物。结论: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IR、1HNMR、MS确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神经科门诊眩晕患者的常见病因,临床特征。方法对296例眩晕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临床特点,结合辅助检查及Dix-Hallpike试验,分析确定眩晕病因。结果296例眩晕患者病因:前庭系统性眩晕占87.10%,其中中枢性61.45%,周围性25.65%,非系统性眩晕占12.90%,以后循环TIA最多见占35.47%。结论眩晕的病因多种多样,涉及多学科、多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应结合临床特征,选择相关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病因,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室型丘脑出血应用单纯脑室穿刺配合腰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高血压脑室型丘脑出血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治疗42例患者中,Ⅰ级生存10人,Ⅱ级生存8人,Ⅲ级生存14人,Ⅳ级生存7人,Ⅴ级生存2,死亡1人。结论高血压脑室型丘脑出血采用脑室穿刺配合腰穿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张丽  许康  张允建  郭建敏 《中国康复》2012,27(4):246-248
目的:观察一种新型自拟复方中药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所致小鼠帕金森病(PD)的预防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中药对照组(B组)、PD模型组(C组)、中药干预组(D组)各20只;给予B、D组中药灌胃,A、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30d后给予C和D组连续5d腹腔注射MPTP造成PD模型,A和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干预结束后连续5d内检测行为学变化(爬竿试验、游泳试验)、纹状体DA浓度及一氧化氮系统(nNOS和iNOS)含量。结果:造模后第3~5天,D组较C组爬杆实验分值明显增高(P<0.05);第1~5天,D组较C组游泳实验分值明显增高(P<0.05,0.01)。造模后第5天,D组DA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D组iNOS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中药自拟方对小鼠PD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调节脑内iNOS的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选择我科2007年3月~2010年4月收治的成人烟雾病患者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42~65岁;首发症状为TIA4例,急性脑梗死8例,脑出血3例(其中基底核同一部位2次出血者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长期慢性头昏3例,慢性头痛1例;既往体健8例,原发性高血压病7例,糖尿病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局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09—2016-09收治的6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依据建档顺序分组,对照组34例实施单一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组35例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比较2组脑功能障碍评分(DRS)及颅内压变化情况,并统计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D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观察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2例),低于对照组的26.37%(9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可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恢复,改善颅内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