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7篇
肿瘤学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通过研究新疆哈密草原地区披甲树螽(Acanthoplus discoidalis)的发生规律、密度及分布状况,采用三种农药进行灭杀试验,药剂为化学药物溴氰菊酯、植物源药剂印楝素以及烟碱·苦参碱。筛选出有效灭杀药物制剂,以达到科学高效的防控目的。结果表明:披甲树螽主要发生在近山戈壁山麓,荒漠植被分布区。发生周期为3~4年爆发一次。药物试验表明不同浓度的化学药剂及植物源农药的灭杀效果不同,施用溴氰菊酯在用药后的24 h内灭杀效果最佳,施用印楝素、烟碱·苦参碱在48 h后能起到持续灭杀效果。说明化学制剂溴氰菊酯能够在节约成本的情况下实现高效灭杀。在一定浓度条件下植物源农药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灭杀作用,并较少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2.
结石性肾绞痛用肌注黄体酮(Progestrone)以松驰平滑肌,缓解肾绞痛,用黄体酮后出现性功能障碍1例报导如下.临床资料 男性,25岁,工人,8月5日因右腰疼痛、在某医院行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后发现右肾盂处有-0.5×0.8cm结石,第1次黄体酮(Progestrone)30mg,肌注.因未能改善症状,次日第2次注射(30mg),后因症状反复出现,到9月底时第7次注射(患者从8月5 日到9月底历时不足2个月共使用黄体酮针30mg X7.10月中旬出现性欲下降、记忆力减退,且伴阴茎勃起不良,性交时无射精过程.讨论 黄体酮常用于结石性肾绞痛,黄体酮为孕激素类药物,临床主要用于多种与孕激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4.
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已逐渐转入基因水平。本对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基本方法及其在大肠癌的治疗应用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大肠良、恶性肿瘤Ki-67抗原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细胞增殖相关的核抗原(Ki-67抗原)在正常大肠粘膜以及大肠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3例大肠癌、13例大肠良性肿瘤和13例正常粘膜的手术标本,用流式细胞术检测Ki-67抗原表达.结果大肠正常粘膜以及良、恶性肿瘤的Ki-67抗原标记指数(Ki-67抗原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2.65%±1.51%、6.38%±2.51%、18.52%±8.53%,组间两两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Ki-67抗原表达鉴别大肠良、恶性肿瘤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75.76%和69.23%,Ki-67抗原表达在大肠癌的病理类型、Dukes分期、肿瘤体积、部位、病程、年龄、性别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流式细胞仪检测Ki-67抗原表达是大肠正常粘膜以及良、恶性肿瘤间相鉴别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Ki 67、端粒酶在正常结直肠粘膜、结直肠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流式细胞仪测定 41例结直肠癌、9例结直肠良性病变和 1 3例正常结直肠粘膜标本的Ki 67标记指数 ,半定量端粒重复扩增 (TRAP) 银染法测定其端粒酶活性 ,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正常结直肠粘膜、良、恶性病变的Ki 67标记指数与端粒酶相对值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直肠癌病人的两指标在各临床资料的组间比较中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两者联合检测鉴别结直肠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 80 .49%、77.78% ;结直肠癌病人两指标线性相关系数为 0 .852 (P <0 .0 5)。结论 Ki 67表达、端粒酶活性是鉴别正常结直肠粘膜、结直肠良、恶性病变有价值的两项指标 ,但端粒酶活性鉴别结直肠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不理想 ;两指标与结直肠癌的一些临床指标无关 ;结直肠癌病人的两指标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烯他赛治疗结肠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多烯他赛处理结肠癌LoVo细胞后,应用四唑蓝比色试验检测细胞增殖,采用端粒重复扩增一微孔板杂交法检测端粒酶活性,分别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采用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周期。结果多烯他赛对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多烯他赛能够抑制端粒酶活性,可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均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结论多烯他赛抑制结肠癌细胞恶性增殖与抑制端粒酶活性、诱导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研究哈密地区蝗虫(Acridoidea)发生防治情况对区域内粉红椋鸟(Sturnus roseus)的迁徙分布产生的影响。通过定点调查、数据整理从1951年至今的65年间哈密地区蝗虫发生防治以及粉红椋鸟在迁徙、分布、扩散情况。分析化学防虫和椋鸟治蝗的关系。结果表明哈密地区是历史上蝗灾常发频发区,其中从1950-2000年间飞机大规模灭蝗多达39个年份。期间粉红椋鸟仅分布巴里坤西部草原区。2000年至今逐步控制化学防治,粉红椋鸟已迁徙分布至伊吾县前山达子沟蝗害区。说明长期大规模采用化学防虫会形成毒害隔离区,阻隔并影响椋鸟等蝗虫天敌鸟类的迁徙扩散。因此及时做好蝗灾预测预报,科学合理制定防治方案,既能实现高效生物治蝗,保护草原野生动植物,又为蝗虫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多西他赛调控LS174T细胞血管生成因子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西他赛(Docetaxel)非细胞毒浓度下调控LS174T细胞血管生成因子的作用。方法 采用四唑盐比色实验(MTT)判定药物对 LS174T没有细胞毒作用的最大浓度。明胶酶谱分析、Western blot、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方法研究药物对其胶原酶活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质金属蛋白酶 2和 9(MMP2和9)表达的作用。结果 判定1.0 ng/mL为药物对 LS174T细胞株没有细胞毒作用的最大浓度。与溶剂对照组相比较,0.1、0.5、1.0ng/mL多西他赛组对 LS174T细胞VFGF、bFGF、MMP2和MMP9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作用,各组明胶酶的活性也呈下降趋势,各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非细胞毒浓度的多西他赛具有抑制LS174T细胞VEGF、bFGF、MMP2和9表达的作用,该药为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血管生成抑制剂。  相似文献   
10.
多西紫杉醇体外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在细胞和器官水平抗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四唑盐比色实验(MTT)、内皮细胞迁移和小管形成实验、大鼠动脉环培养等方法检测药物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增殖、迁移、小管形成和大鼠动脉环血管生成的作用.以上实验均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多西紫杉醇的溶剂对照、0.05、0.1、0.2、0.5、1.0 ng/mL 7个组.结果①各组MTT的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0.307±0.07、0.305±0.08、 0.301±0.05、0.298±0.06、0.251±0.04、0.224±0.05、0.205±0.02;②每高倍镜下发生迁移的细胞数量各自为44.36±4.8、42.28±5.2、37.75±4.6、28.65±3.6、15.59±2.1、10.82±1.3、7.43±0.6;③平均小管形成长度依次为192.36±11.54、188.89±7.59、175.53±11.54、166.78±12.35、151.62±16.38、118.65±11.58、78.93±3.67 μm;④大鼠动脉环第13天新生血管数目依次为101.00±10.8、97.88±7.8、73.00±6.6、60.88±5.8、52.25±5.3、33.13±2.8、18.13±1.3.以上4项实验的空白和溶剂对照、MTT实验的前4组之间的两两比较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无论有无细胞毒作用,多西紫杉醇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HUVEC增殖、迁移、小管形成和大鼠动脉环血管生成的作用,提示该药在抑制血管生成方面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