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抗呆Ⅰ号对小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表达bcl-2和bax动态变化的影响,探讨其与缺血性神经元的联系.结果发现:前脑缺血再灌注3~7 d bcl-2表达呈强阳性.再灌注7~10 d bax表达呈强阳性.用药组bcl-2和bax的表达较模型组均减弱.而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无bcl-2和bax的表达.且星形胶质细胞表达bcl-2和bax的强弱与神经细胞的存亡有关.本实验提示:前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表达bcl-2和bax呈动态变化,抗呆Ⅰ号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宋锐锋  万晓娟  徐峰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4):2544-2546
目的:探讨KLF6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68例大肠癌及4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KLF6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KLF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大肠癌组织中为44.1%,明显低于正常大肠黏膜组织的82.5%(P<0.05),KLF6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临床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KLF6蛋白的低表达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有关,在某些程度上可以作为判断大肠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KLF6和WWOX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40例结直肠癌及4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KLF6和WWOX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的KLF6和WWOX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45.0% v...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了体外缺氧缺糖模拟脑缺血再灌星形胶质细胞表达脑源形神经生长因子(BDNF)及神经生长因子(bFGF)的动态变化及抗呆Ⅰ号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用出生2-3d的大鼠的大脑皮层胶质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建立缺氧缺糖星形胶质细胞损伤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即缺氧缺糖组)及抗呆Ⅰ号组。结果:bFGF在各组均有表达,尤以缺血再灌组表达最强;BDNF在各组均仅有轻度表达。结论: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胶质化,不同程度地表达BDNF和bFGF,两者可降低星形胶质细胞本身的损伤,进而可能促进神经元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讨抗呆Ⅰ号对小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动态变化的影响,其与缺血性神经元的联系.结果显示:前脑缺血再灌注1 d只有少数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再灌注3 d表达GFAP的阳性细胞数增加,再灌注7~10 d表达GFAP的阳性细胞数达到高峰,同时,可见细胞反应性胶质化特征,前脑缺血再灌注15 d GFAP阳性反应细胞数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用药组GFAP的表达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而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只有少数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且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的强弱与神经细胞的存亡有关.说明前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呈动态变化,抗呆Ⅰ号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埃索美拉唑(耐信)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14例GERD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7例,给予埃索美拉唑注射液(耐信)4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应用14d后改为口服,40mg,每日2次,继续应用至28d;对照组57例,给予奥美拉唑注射液(洛赛克)4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应用14d后改为口服,40mg,每日2次,继续应用至28d。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改变,28d时行电子胃镜检查,按症状积分下降值及电子胃镜检查结果比较其症状控制及治疗有效率的区别。结果治疗组的GERD患者服药后1d、5d、7d、14d、28d症状积分分别为9.5±3.4、7.7±2.4、7.5±2.3、5.3±2.3、3.8±1.5;而对照组分别为11.5±3.6、8.8±2.3、8.6±2.0、6.1±2.2、4.9±1.6;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内镜显效率分别为73.68%和50.88%,总有效率为87.71%和70.18%,差异显著(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针剂可更迅速地减轻GERD患者的典型症状,提高内镜显效率,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干扰素刺激基因(STING)表达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54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以上对象STING mRNA及干扰素基因α-干扰素(IFN-α)mRNA、β-干扰素(IFN-β)mRNA相对表达量并进行比较。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载量与STING及上述干扰素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关系,并观察患者STING mRNA与HBV DNA载量及上述干扰素基因相对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STING mRNA、IFN-αmRNA、IFN-β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载量10~6组、10~5组、10~4组STING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HBV DNA载量≤10~4组(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STING mRNA相对表达量与HBV DNA载量呈弱相关性(r=0.340,P=0.000),与IFN-αmRNA、IFN-βmRNA相对表达量均呈正相关(r=0.517、0.511,P=0.000、0.000)。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机体内STING表达升高,具有干扰HBV转录复制作用,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LAMN)病人的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5例LAMN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35例LAMN病人中,男13例,女22例,年龄(57.7±12.4)岁。腹痛14例,发现腹部包块12例,腹胀6例,下肢水肿1例,消化道出血1例,体检发现1例。行术前超声检查18例,行术前下腹部增强CT检查26例。癌胚抗原(CEA)升高18例,CA19-9升高6例。LAMN病人与LAMN合并腹膜假黏液瘤(LAMN+PMP)病人CA19-9及CE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例行传统开放手术,28例行腹腔镜及腹腔镜辅助手术。其中10例行右半结肠切除,且淋巴结活检均未见转移。5例术中发现阑尾穿孔。随访期间肿瘤进展或复发5例,均为LAMN+PMP。 结论 肿瘤标记物联合影像学检查对LAMN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提示意义。阑尾穿孔或合并卵巢黏液肿瘤多见于LAMN+PMP,且LAMN预后优于LAMN+PM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效果。方法对20例采用CVVH治疗的SAP患者的细胞因子测定、部分生化指标、APACHEⅡ评分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应用CVVH后,患者体温、腹胀、腹痛等症状明显减轻,APACHEⅡ评分明显下降,血中TNF-α、IL-8明显减少,K+、Cr有明显的改善,尤以治疗后24h为著,并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结论CVVH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治疗时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