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干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对资料完整的60例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高发年龄50~60岁,高危因素以高血压最常见。首发症状以眩晕、头痛为主。多为偏瘫,四肢瘫次之。各种眼征表现复杂,以双侧瞳孔缩小最多。结论出血量>5ml,破入脑室,神志昏迷者预后差。脑干出血死亡率高,轻型脑干出血预后较好,部分病人可完全治愈。  相似文献   
2.
症状性癫痫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新斌 《内科》2007,2(1):43-44
目的探究症状性癫痫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对我科收治的46例症状性癫痫患者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并进行随访。结果症状性癫痫的治疗,主要对因治疗,除去病因后,大部分患者可治愈。结论对因治疗后仍频繁发作的症状性癫痫患者,需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总结。结果 12例患者通过综合治疗,痊愈2例(17%),好转8例(66%),无效2例(17%)。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较为少见脑血管病,MRI+MRV检查对本病诊断灵敏性高,抗凝治疗临床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微创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应用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配合血肿粉碎器,对经CT定位的颅内血肿进行早期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微创治疗脑出血其病死率及重残率接近于以往相关文献报道的水平。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安全、简便、损伤轻微,不受场地限制且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7例GB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患者中,感染为诱发因素占68%;以四肢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占94%;存在脑脊液出现蛋白-细胞分离者现象占90%;肌电图检查存在周围神经源性损害占87%;20例接受免疫球蛋白治疗。结论 GBS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四肢运动障碍为主、脑脊液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神经电生理检查表现为周围神经源性损害,免疫球蛋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郝新斌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587-587,627
<正>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的发生率有所上升,相应地发生癫痫的机会亦增加。据报道60岁以上老年人的癫痫中,45%的病因是与脑卒中有关。因此,卒中后癫痫的研究愈来愈引起重视。本研究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547例脑卒中后首次发作癫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19年3月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于治疗24 h后评价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24 h、3 d的NHISS评分,阻塞血管再通率、残余狭窄率≤30%例数、住院期间颅内出血发生例数及治疗后,3个月病死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阻塞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4.78%、86.96%,高于对照组的61.76%、67.6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5.524/0.019、4.356/0.037)。与入院时比较,2组治疗后24 h、3 d的NIHSS评分均依次降低(F=16.913、5.538,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3 d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P=3.321/0.001)。观察组残余狭窄率≤30%患者占比为52.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71%(χ~2/P=11.876/0.001);2组在颅内出血率及治疗后3个月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背景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第3位死亡原因,城市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等危险因素合并率较高。辽宁省是我国脑卒中高发地区,目前对北方城市地区的脑卒中患者复发情况及其合并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少。 目的 了解辽宁省城市地区≥40岁存活脑卒中患者复发现状及其合并危险因素特征,为制定有效的二级预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根据经济和地区分布情况,采用随机、整群、分层的抽样方法,对辽宁省辽阳市、丹东市、本溪市和朝阳市的6 349例≥40岁常住居民进行调查,本研究共纳入其中488例存活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存活脑卒中患者复发率及其合并危险因素。 结果 488例存活脑卒中患者中,男244例、女244例;平均年龄(65.8±7.5)岁,以60~69岁患者为主(43.7%);初发脑卒中患者352例(72.1%),复发脑卒中患者136例(27.9%),存活脑卒中患者复发率为27.9%。男、女性存活脑卒中患者复发率分别为29.5%(72例)和26.2%(64例)。不同性别存活脑卒中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2,P=0.419)。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和≥80岁存活脑卒中患者复发率分别为4/11、23.4%(22/94)、25.4%(54/213)、35.9%(47/131)和23.1%(9/39),不同年龄段男、女性存活脑卒中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复发患者现饮酒率低于脑卒中初发患者,高血压知晓率、血脂异常知晓率、血脂异常治疗率和血脂异常控制率均高于脑卒中初发患者(P<0.05)。 结论 辽宁省城市地区≥40岁存活脑卒中患者复发率较高,复发患者吸烟、缺乏运动及超重或肥胖率较高,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且控制不佳,亟待针对性开展综合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以降低脑卒中患者再次复发、残障和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9.
郝新斌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127-128
目的研究分水岭脑梗死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加深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方法我们对46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以老年为主,体循环低血压导致的分水岭低灌注状态及颈内或颅内动脉狭窄微血栓形成,是分水岭脑梗死重要的发病机制。结论预防及纠正形成本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对本病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