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4年9月该院收治78例Pilon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行传统开放性手术,研究组行微创经皮相关锁定钢板的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疗效优良87.18%高于对照组66.67%,且研究组手术相关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Pilon骨折患者而言,予微创经皮相关锁定钢板的内固定方案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受激素影响动、静脉的变化,比较两者变化的差异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中国大白兔40只,随机分成三组。A组:15只为模型组,静脉内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及肌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B组:15只单纯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C组:10只为正常对照组。取支配股骨头血运的主要血管(旋股内侧动脉、股静脉)及股骨头,制成标本。应用组织学、免疫组化、原位杂交进行观察检测。结果:A组动、静脉血管内膜层中PDGF-A B/PDGF-α β表达分别为0.4341 0.0397、0.3505 0.0407,A组动、静脉血管内膜层中VEGFmRNA表达分别为0.2550 0.0297、0.2061 0.0371。分别比较A组动、静脉血管内膜层中PDGF-A B/PDGF-α β及VEGFmRNA的表达,采用组间t检验,静脉血管内膜层中PDGF-A B/PDGF-α β及VEGFmRNA的表达与之在动脉中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5,P<0.01;t=3.25,P<0.01);B、C组则不存在上述统计学结果。结论:激素导致PDGF生理活性相对下降以及VEGFmRNA转录下调在静脉中表现的更为明显;激素引起股骨头缺血坏死过程中对静脉的损害较之动脉的损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人路"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4月至2008年4月收治42例成人肱骨髁间C型骨折患者,按照AO分型:C1型11例,C2型23例,C3型8例,全部为闭合性损伤.其中20例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22例采用肘后肱三头肌舌形瓣人路,均采用"Y"型钢板内固定.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者,术后第3天开始功能锻炼;采用肘后肱三头肌舌形瓣人路者,术后2~3周行主、被动功能锻炼.结果 42例患者术后获8~48个月(平均29个月)随访.根据改良的Cassebaum评分系统评定术后总体肘关节功能:优29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0.5%.术前2例尺神经损伤者,1例3个月后恢复,1例有尺神经麻痹症状残留.2例术后发生异位骨化.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者:优14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0.0%;肘后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者:优15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0.9%,两种不同手术入路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7,P0.05).结论 采用"Y"型钢板治疗成人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配合早期CPM辅助锻炼,多数患者能获得良好的疗效,术后根据入路选择合适的辅助锻炼可促进肘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近端骨折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3例胸锁关节脱位及2例锁骨近端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15例术后均得到随访,术后X线片示无再脱位、固定失效、骨延迟愈合及骨不连,无神经和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根据Rockwood评分法对术后患者进行评定,优13例,良1例.结论 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胸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近端骨折具有固定可靠、风险小、可恢复正常解剖位置并能最大程度恢复肩关节功能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体式髌骨爪与张力带钢丝内固定相结合治疗老年人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老年人髌骨骨折且在我院治疗的49例患者为对象,对其采用张力带钢丝结合分体式髌骨爪内固定的方法,按照OTA分类:A型10例,B型32例,C型7例。根据骨折固定情况于术后3 d开始CPM被动训练。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49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5~28个月,平均时间17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平均为3~8个月。依据陆裕朴等膝关节功能评定法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优32例,良13例,可4例,优良率91.8%。结论:分体式髌骨爪结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老年人髌骨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前凝血状态下激素影响的血管壁中的骨代谢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发现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为进一步探讨前凝血状态下激素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机理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健康中国大白兔25只,分为对照组、内毒素组、模型组,利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及激素诱导兔典型前凝血状态下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取主要供应股骨头血供的旋股内侧动、静脉,提取组织总RNA,与含有82个兔基因的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杂交,洗涤,染色和扫描,分析检测的数据。结果:在检测的82个基因中,下调的基因动脉有51个,静脉有56个,其中表达差异显著的基因动脉有7个,静脉有23个。结论:(1)激素在导致股骨头发生缺血坏死的过程中降低或增高了某些血管壁中主要的骨代谢相关基因的转录。进而影响了其在血管壁中的生物活性。所有这些可能都会影响到股骨头局部的骨代谢,从而加重或导致了股骨头坏死。(2)利用基因芯片大通量筛选的技术,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准确的分析激素影响的血管壁中众多骨代谢相关因子及其受体的基因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机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体式髌骨爪结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老年人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我院创伤科通过运用分体式髌骨爪结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老年人髌骨骨折42例,按照OTA分类:A型9例,B型28例,C型5例。根据骨折固定情况于术后3天开始CPM被动训练。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4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为8~28个月,平均19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3~8个月。依据陆裕朴等膝关节功能评定法:优28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92.9%。结论采用分体式髌骨爪结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老年人髌骨骨折,能够达到骨折的坚强固定,减少术后发生内植物松脱断裂以及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并能够使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加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联合钢丝捆扎治疗股骨转子间转子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6月本科收治的26例股骨转子间的股骨转子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13例采用单纯加长PFNA固定(未捆扎组),13例采用加长PFNA联合钢丝捆扎固定(捆扎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捆扎组的切口长度[(8.4±1.7) cm vs (12.3±2.9) cm, P<0.001]、术中透视次数[(49.2±21.5)次vs (62.6±15.3)次, P<0.001]均显著少于捆扎组,但是,捆扎组恢复部分负重时间显著早于未捆扎组[(29.0±7.2) d vs (59.7±14.8)次, P<0.001]。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及Harris评分、髋伸-屈及髋内-外旋ROM显著改善(P<0.05)。捆扎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5.6±0.7) vs (7.3±1.0), P<0.00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津下缝合法修复Ⅱ区指屈肌腱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8月至2019年2月,我科收治37例45指Ⅱ区指屈肌腱断裂患者,给予改良津下(Tsuge)缝合法修复。术后根据总主动活动(Total active movement,TAM)系统评定法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伤口Ⅰ期愈合24例33指,Ⅱ期愈合2例2指。共随访21例29指,随访时间为术后8~12个月,平均9.2个月。根据TAM系统法评定:优29指,良5指,可1指,优良率为97.14%。结论用改良津下缝合法修复Ⅱ区指屈肌腱的损伤,可早期进行功能练习,有效预防肌腱粘连,是修复Ⅱ区指屈肌腱损伤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长期使用或短期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引起的股骨头缺血坏死(Femoral Head Necrosis简称FHN)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其发病机理至今未能完全明确,大部分病人早期得不到明确诊断,临床上亦缺乏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目前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机制的研究已经提出许多分散的理论,但均未能完全阐明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机理,至今仍有许多质疑。随着血管相关性因子,尤其主要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研究不断深入,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机制与VEGF关系的研究也随之深入,本文对VEGF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