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经尿道汽化加电切治疗前列腺增生症2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经尿道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有效方法。方法:利用经尿道汽化加电切治疗前列腺增生症240例。结果:均获成功,无重大并症。术后1个月随访,11例合并尿道外口狭窄,经扩张后排尿通畅。术后3个月随访,均排尿通畅,剩余尿量<40ml;IPSS评分3-15分,平均8分;生活质量评分0-3分,平均2.3分。结论:经尿道汽化加电切治疗前列腺增生症是一种新的腔内治疗方法,疗效好,安全性高,能拓宽手术适应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郝凯  陈勇  杨文魁 《中外医疗》2014,33(4):191-191,193
目的探析64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50恸J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应用04排多层螺旋CT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两种方法检查,将两种方法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中对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为92%、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4%、阳性预测值为96%、阴性预测值为88%.与冠状动滕造影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可以对其进行淮确的评价,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郝凯 《河南医药信息》2010,(10):110-111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技术要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1例输尿管中上段结石患者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均获成功。手术时间30~100min,平均56min;术中出血量15~60ml,平均25ml;随访6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是治疗输尿管中上段结石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4.
氯霉素-BSA和氯霉素-OVA偶联物的制备与鉴定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制备氯霉素(CAP)-牛血清闩蛋白(BSA)及氯霉素(CAP)-卵清白蛋白(OVA)的偶联物并进行鉴定。方法:分别采用混合酸酐法和重氮化法制备CAP—BSA及CAP—OVA的偶联物,前者是将CAP先与琥珀酸酐反应生成CAP-半琥珀酸酯(CAP—HS),再进行混合酸酐反应。将反应产物CAP—HS与BSA结合,合成CAP—HS—BSA偶联物;后者是将CAP分子中的苯环上的硝基还原为氯基后,进行重氮化处理,然后分别与BSA和OVA连接,合成CAP—BSA和CAP—OVA复合物。结果:紫外图谱分析表明,CAP—BSA、CAP—OVA和CAP—HS—BSA的紫外最大吸收峰分别是262nm、213nm和275nm;计算得CAP与载体蛋白BSA、OVA及HS的偶联比分别为5:1、12:1和22:1。结论:成功的制备CAP—BSA及CAP—OVA的偶联物,为免疫动物制备抗CAP的抗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患者15例的影像学检查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5例DFSP患者影像学资料,其中8例为CT检查,7例为MRI检查,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15例DFSP患者肿瘤均位于皮肤和皮下脂肪层,均为单发病灶,1例发生于后枕部,5例发生于胸部,5例肿瘤发生于腰背部,2例发生于臀部,2例发生于足底。肿瘤最长直径为1.5-8.4cm,平均(5.22±1.47)cm。显微镜下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为一致(可见梭形瘤细胞呈车辐状或纹状排列),间质内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和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15例波形蛋白和CD34均为(+)。8例行CT检查的DFSP患者中有6例平扫显示病灶呈中等均匀密度,其中4例密度略低。7例行MRI检查的DFSP患者中有3例病灶T1WI呈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4例病灶T1WI呈稍低信号,T2WI、DWI呈高信号,边界清晰,病灶增强扫描可见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DFSP患者CT和MRI均有明显特征,益于定性诊断和术前评估,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3.0T磁共振(MRI)多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术前诊断及手术可切除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2月-2018年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癌的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于术前2周内行3.0TMRI常规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患者的MRI征象,并根据病灶情况、局部侵犯、转移、血管受累情况评估手术可切除性。结果 MRI常规平扫中发现31例胰腺肿块,动态增强扫描发现37例胰腺肿块,二者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01,P0.05),但与强化正常组织比较更明显,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肿块检出率;MRI诊断准确率87.80%,误诊率12.20%;LAVA动态增强MRI评估手术可切除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为81.82%、93.33%、90.24%,Kappa值=0.752,MRI术前评估结果与手术结果一致性较好。结论对胰腺癌患者术前行3.0T MRI多期增强扫描不仅可提高肿瘤病灶及转移灶的检出率,准确评估胰周侵犯及胰周血管受累情况,还可有效评估手术可切除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郝凯 《河南医药信息》2010,(13):172-173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在肾上腺肿瘤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对15例肾上腺肿瘤患者进行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住院5~12d,平均7d。结论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是一种具有微创、安全和有效治疗肾上腺肿瘤的手术方法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7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原发性胃淋巴瘤11例(浸润型6例、溃疡型2例、肿块2例及混合型1例),其CT表现及特征有:弥漫或局限性胃壁增厚,厚度不均,壁不光整,其增厚内缘呈分叶状或波浪状,3例浸润型中增厚胃壁内缘表面伴有深浅不一溃疡影,周围间隙存在,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原发性小肠淋巴瘤5例(浸润型3例和肿块型2例)、原发性升结肠淋巴瘤1例。其CT征象为:肠壁呈局限性或广泛性不均匀增厚,可伴肠管管腔狭窄,壁柔软,无明显梗阻征象,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其中2例见腹膜后及肠系膜血管周围增大淋巴结形成肿块,并包绕肠系膜血管及周围脂肪。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表现多种多样,但有较为明显的CT表现及特征,正确掌握其表现特征将有助于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老年输尿管结石的疗效及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输尿管结石患者121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60例,观察组61例,对照组行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观察组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肾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肾功能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碎石成功率、结石排净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输尿管结石患者给予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可有效提高碎石成功率、结石排净率,改善患者肾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所致尿路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72例前列腺增生症所致尿路梗阻患者,依据手术方法 的不同分为2组,各3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应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残余尿流量(PUV)、最大尿流量(Qmax)、前列腺临床症状评分(IPSS)及夜尿次数.结果 手术后,2组患者PUV、Qmax、IPSS水平及夜尿次数均明显改善,但研究组PUV、Qmax、IPSS水平及夜尿次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前列腺增生症所致尿路梗阻患者予以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