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生存素蛋白表达异常在子宫内膜癌的形成与侵袭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5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及其相应正常内膜组织进行生存素蛋白质表达的检测.结果生存素蛋白质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内膜(P<0.05).在深肌层侵袭组及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浅肌层组和淋巴结未转移组(P<0.05),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宫颈侵袭组(P<0.05);G3及未分化组表达明显高于G2、G1组(P<0.05).结论生存素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及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在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PCSD)的应用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37例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患者:A组为15例行经腹联合宫腔镜下子宫瘢痕憩室切除+子宫修补术患者;B组为12例行宫腹腔镜联合下子宫瘢痕憩室切除+子宫修补术患者;C为10例行经阴道子宫瘢痕憩室切除+子宫修补术患者。比较三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住院费用;术后6月随访月经恢复情况、B超复查子宫瘢痕憩室及进行生存质量评估复测。结果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19.39、108.09、44.54、177.15,P均<0.05)。与A组、B组比较,C组术中出血最少,手术时间最短,术后住院时间最长,住院费用最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92、-5.26、-7.75、-15.35、-5.43、-15.67、8.91、7.29, P均<0.05)。三组患者术后月经期均较术前缩短,生存质量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1.09、8.50、6.08;-10.34、-7.95、-5.02,P均<0.05)。术后随访发现A、B组有效率100%,C组有效率90.00%。结论三种手术治疗均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生存质量。经腹联合宫腔镜手术适用于盆腔粘连严重患者,宫腹腔镜手术适用于盆腔粘连轻微患者,阴式手术适用于憩室位置较低,位于宫颈管或者有生育要求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是真核细胞的转录因子,研究发现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并在肿瘤化疗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宫颈癌组织中存在NF-κB的组成性激活;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E6蛋白可激活NF-κB而产生抗凋亡作用;化疗药物会引起宫颈癌组织中NF-κB活化,可能与其耐药性有关;NF-κB在宫颈癌细胞中存在双重凋亡效应.因此,NF-κB可以作为宫颈癌治疗的潜在靶点,调控其活性对宫颈癌的治疗尤其在增加化疗敏感方面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选择我院肿瘤外科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行乳腺癌手术的患者,进行有关PICC置管认同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取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收住乳腺癌患者126例其中18例为保乳术,其余为改良根治术,均女性,年龄28~73岁,平均年龄(42±15.28)岁;文化程度:小学36例、中学61例、大学29例;职业:体力劳动71例,脑力劳动55例;共成功置管94例,拒绝置管32例;置管部位:健侧上肢76例,颈外静脉15例,手术侧上肢3例;其中10例行新辅助化疗;3例为尿毒症血透患者。1.2方法应用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如姓名、年龄、诊断、置管部位、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收入,针对置管者对PICC置管认同情况及未置管者主要原因的两份调查表组成。在患者完成化疗后由专人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调查目的和填写方法,发放问卷后由患者或家属自行填写并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126份,收回有效126份,有效回收率100%。2结果置管者对该技术认同情况调查结果:(2)认为PICC置管安全有81人,占86.17%;(2)认可其是新技术水平83人,占88.30%;认为对血管有保护作用94人,占10...  相似文献   
5.
郑小冬 《海南医学》2004,15(9):97-98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中期妊娠的安全有效性及米非司酮在家服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孕 12 -2 4周自愿要求引产的健康妇女共 3 0 2例 ,按引产方法分为观察组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组 ) 182例 :在家服用米非司酮 ,第一次 10 0mg ,第二次 5 0mg ,第三次 10 0mg ,第四次 5 0mg ,间隔 12小时 ,第三天来院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 0 .2mg,后在专人观察下口服米索前列醇片 ,按宫缩调节用药剂量与用药间隔时间 :对照组 (利凡诺组 )12 0例 :利凡诺 10 0mg宫腔注射后住院观察。结果 观察组成功率 96.15 %,对照组 96.67%,无统计计学差异 (P >0 .0 5 ) ;住院时间为 10 .2 6± 2 .13小时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 43 .17± 5 .2 6小时 ;出血量为 12 6.18± 44 .97ml,少于对照组的15 0 .0 7± 5 2 .83ml,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在家服用米非司酮没有明显的不良后果。结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中期妊娠是一种安全有效 ,用药方便 ,出血量少 ,副作用少 ,妇女倾向性好 ,值得推广的方法 ;在家服用米非司酮是安全的 ,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宫颈锥切术后病理因素预测病变残留的价值,为宫颈锥切术后进一步处理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择2016年4月~2017年12月因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微小浸润癌行初治宫颈锥切术,术后补充行二次手术患者共97例进入研究。根据二次手术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残留组和无残留组,对两组临床和病理资料(包括切缘情况、腺体累及情况及首次术后病理结果比较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进一步将P<0.1的各因素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2,P>0.05);孕次≥3病例病变残留率31.88%(22/692),低于孕次<3次病例病变残留率50.00%(14/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01,P=0.094)。切缘阳性病例病变残留率47.73%(21/44),高于切缘阴性病例残留率28.30%(15/5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7,P=0.049);内切缘阳性病例病变残留率65.22%(15/23),高于切缘阴性病例病变残留率27.27%(15/55)和其他切缘阳性病例病变残留率31.5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15,P=0.006);初次术后病理升级、符合及降级病例病变残留率分别为47.36%(9/19)、43.10%(25/58)和10.00%(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47,P=0.018)。多因素分析显示:内切缘阳性、病理升级和符合者为病变残留的独立高危因素,OR分别为3.754(95% CI:1.352~10.425)和5.395(95% CI:1.138~25.5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内切缘阳性、首次术后病理升级和符合对病灶残留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内切缘阳性且病理符合或升级的病例高度提示存在病变残留可能,应考虑补充2次手术;病理降级的病例大部分无病变残留,可以选择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7.
虽然文献报道医源性输尿管、膀胱损伤发生率比较低,但实际发生率可能要略高[1].1995年1月至2007年1月我院共行全子宫切除术9880例,扩大子宫切除术1255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465例,剖宫产手术5442例,其中并发医源性输尿管、膀胱损伤36例,分析总结其原因、预防和临床处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慢性酒精中毒性神经精神障碍3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酒精中毒亦称慢性乙醇中毒,可导致多种疾病,如: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酒精中毒性脑病,酒精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病,酒精中毒性肝病,其中以酒精中毒性神经精神障碍最为常见。原本西方国家发病率较高,近年来,各种资料表明它已成为目前我国的棘手问题[1]。我院自1994年7月~1998年12月共接诊该类疾病36例。为探讨慢性酒精中毒神经精神障碍的诊断、分型、发病机制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现将3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小23岁,最大68岁,平均45.61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E6/E7mRNA检测在宫颈人乳头瘤病毒DNA阳性人群分流管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7月因宫颈疾病在温州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妇科门诊就诊的宫颈HPV-DNA阳性患者共970例,随机选取336例,均行HPVE6/E7mRNA及宫颈细胞学(TCT)检测,并追踪其病理学结果 。分析HPVE6/E7mRNA拷贝数与病理分级及宫颈细胞学结果 的关系,预测其对CINⅡ+的诊断价值。结果 鳞癌(squamouscell cancer,SCC)组拷贝数最高,无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negative for intraepithelial ledion or malignancy,NILM)组拷贝数最低,宫颈癌组HPVE6/E7mRNA阳性率及拷贝数最高,宫颈炎性改变组阳性率及拷贝数最低。不同细胞学诊断级别间HPVE6/E7mRNA水平比较,细胞学异常组(包括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LISL,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 HISL,SCC)的表达水平高于NIL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99,P<0.01),不同宫颈组织病变程度级别间HPVE6/E7mRNA水平比较,CINⅡ+(histological dysplasia or cancer)的表达水平高于CIN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154,P<0.01)。Spearman等级相关提示宫颈细胞学诊断级别及宫颈病理级别同HPVE6/E7mRNA拷贝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408,P<0.01;r=0.699,P<0.01)。结论 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HPVE6/E7mRNA拷贝数逐渐增加,对宫颈HPV-DNA阳性患者的分流有一定的意义,对宫颈癌有一定的筛查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妇维生素D水平与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的相关性,为妊娠晚期甲减的预防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1日在温州市人民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检的妊娠妇女1715例。比较妊娠早、晚期不同维生素D水平孕妇甲减患病率。分析妊娠期维生素D水平与甲减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妊娠早、晚期维生素D缺乏组孕妇甲减患病率均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和维生素D充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妊娠早期维生素D不足孕妇妊娠晚期维生素D缺乏组孕妇甲减患病率均高于妊娠晚期维生素D不足组和维生素D充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晚期BMI为妊娠晚期甲减发生的危险因素(OR=1.028,95%CI:1.008~1.048,P<0.05);妊娠早期血清25(OH)D水平为妊娠晚期甲减发生的保护因素(OR=0.949,95%CI:0.935~0.964,P<0.05)。结论妊娠期维生素D缺乏可能增加妊娠期甲减患病率。妊娠早期进行维生素D补充可减少妊娠晚期甲减患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