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梅毒血清学检测阳性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12—2014-11本院收治的2 308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血清学梅毒检测,筛选RPR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患者255例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复检组),另选RPR阴性265例为对照组。结果TPPA复检,梅毒血清学生物学假阳性(BFP)4例,假阳性率1.54%。其中男性假阳性3例,假阳性率1.73%(3/173),女性假阳性1例,假阳性率1.22%(1/82)。男女性假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患者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P0.05)。高龄患者(≥60岁)多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复检组患者,脑神经症状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中枢性面瘫和舌瘫显著高于对照组。复检阳性患者神经性梅毒比例高于复检阴性患者(30.8%vs5.7%,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梅毒TPPA复检阳性患者以高龄、男性居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甘露醇治疗老年急性大面积脑梗塞的效果.方法 以本院76例老年急性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2组,A组(38例)在吸氧、抗凝血、扩血管、脑保护剂基础上使用小剂量甘露醇治疗,B组(38例)使用大剂量甘露醇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治疗过程中无死亡病例;A组治疗后ESS评分(61.8±14.2)分,总有效率57.9%,B组治疗后ESS评分(62.4±14.6)分,总有效率6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肝功异常、肾功异常、心衰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13.2%、15.8%、2.6%和23.7%,B组肝功异常、肾功异常、心衰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39.5%、44.7%、18.4%和55.3%,A组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 小剂量甘露醇治疗老年急性大面积梗塞的疗效与大剂量相当,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肌纤维发育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FMD)是一种非粥样动脉硬化、非炎症性、特发性、节段性的临床少见血管性疾病~([1])。该病主要在中年女性中发病,特征表现是全身中、小动脉节段性狭窄或闭塞,以肾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最为常见,多双侧同时受累,也见单侧受累者。临床也可见不典型表现,如头痛、头晕及耳鸣等。本文对1例经脑血管造影诊断为FMD的男性病人进行报道,以提高临床对FMD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并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斑块的稳定性以及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抽取的方式,将这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肠溶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其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不稳定性斑块的数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较对照组也明显减少(P<0.05).治疗12个月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观察组患者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结论 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能够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更加趋于稳定,抑制血小板活化.长时间药物治疗后,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神经梅毒16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达良  方燕南  徐宏骏 《新医学》2005,36(2):99-101
1引言 近20年来,我国的性病出现增长的趋势,其中梅毒的增长幅度最大(62.2%)[1].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可侵入40%早期梅毒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但是否发生神经梅毒,其机制并未完全清楚[2].虽然梅毒对青霉素十分敏感,但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临床医生容易造成误诊.1998~2003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曾被误诊,最后经综合分析临床资料确诊的神经梅毒16例,为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现将1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药物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各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收治的耳石症患者共774例,按照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药物组(N=385)与联合组(N=389),药物组单纯接受耳石症药物治疗,包括倍他司汀、西比灵胶囊及银杏叶制剂等改善微循环药物。联合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Epley与Barbecue手法复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1个月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联合组治疗后1周、1个月随访发现有效率为93.2%与93.7%,明显高于药物组87.3%与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1个月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明显低于药物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1个月耳石症复发率为8.4%,明显低于药物组复发率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不同类型的耳石症采用药物联合手法复位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医疗质量,使患者得到明确的诊断和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培养医院良好的学术氛围及学风,锻炼和提高年轻医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自2006年5月起至今开展了以内科为主的临床大巡诊(临床病例大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MRI等神经影像学和神经功能学评定在预警急性腔隙性脑梗死进行性恶化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调查发病48 h内入院的61例幕上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展性脑梗死(progressive-type stroke,PS)定义为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法确定的发病7 d内,运动功能进行性加重的腔隙性脑梗死.结果:16例(26%)患者为PS组.与非PS组相比,PS组波动性或进展性方式发病的比例分别为81%,42%(P=0.009),以下肢为主的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63%,16%(P=0.001),弥散加权MRI显示的放射冠区梗死灶检出率分别为100%,69%(P=0.013),均有显著地增高.结论:MRI结合神经功能评定不仅能很好预示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可能进行性发展加重,而且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防治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研究神经性头痛与抑郁焦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本院神经内科就诊的主诉神经性头痛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心理护理。分析患者疼痛、焦虑、抑郁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抑郁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焦虑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女性、病程≥6个月、年龄≥40岁焦虑、抑郁、疼痛评分均明显高于男性、病程<6个月、年龄<40岁,抑郁焦虑程度会随着病程和年龄增加而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性头痛和抑郁焦虑密切相关,在治疗神经性头痛时,应密切观察患者心理状况,提高对患者心理状况的重视,对产生抑郁焦虑的患者建议采取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NEP1-40联合VEGF对大鼠急性脑梗死中枢神经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将10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NEP1-40组及治疗组(NEP1-40联合VEGF治疗),每组25只。4组大鼠在造模成功后,均注射不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在此基础上NEP1-40组注射NEP1-402.5μl/g,治疗组注射NEP1-40 2.5μl/g+VEGF 2.5μl/g;所有大鼠连续注射7 d。比较4组大鼠脑缺血区MVD计数、GAP-43阳性细胞数及VEGF表达情况、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组大鼠脑缺血区MVD计数优于NEP1-40组、假手术组及对照组(P0.05)。治疗组大鼠GAP-43阳性细胞数及VEGF表达情况优于NEP1-40组、假手术组及对照组(P0.05);假手术组及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优于NEP1-40组、假手术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 NEP1-40联合VEGF可显著改善大鼠急性脑梗死中枢神经轴突再生情况,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