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5篇
口腔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神经管及其定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80侧颞骨标本研究结果表明,面神经在内耳道、迷路段、水平段和垂直段的长度((?)±SD,mm)成人分别为:12.30±2.47、3.84±0.58、9.95±3.16、11.88±2.37;儿童为11.21±2.27、3.75±1.11、9.66±1.34、11.67±1.75,同时还观测了面神经管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 Bell 面瘫减压术和面神经修补术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70例童尸上观察腹直肌附着于白线的情况;并通过2只猕猴的生理实验,探讨腹直肌和锥状肌对白线张力和腹腔内压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1)94.3%腹直肌以肌纤维及腱纤维附着于白线下段。(2)腹直肌收缩,白线张力降低;而锥状肌收缩则白线张力升高(P<0.001);两者同步收缩则白线张力不呈任何改变(P<0.05)。(3)腹直肌和锥状肌收缩对腹腔内压无明显影响。但是,用强的电刺激使锥状肌强烈短缩时,腹腔内压略有升高;而腹直肌强烈收缩时,腹腔内压反而呈下降趋势。以,上结果表明该两块肌肉对白线张力和腹腔内压似有拮抗作用。最后,作者认为白线张力与白线疝之间的关系留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41例正常胎儿和儿童及成人标本各1例。结果表明睫状突雏形在10周时形成,最初仅有非色素上皮细胞(NPE)参与,11周时,色素上皮细胞(PE)才随之向内隆起。锯齿缘在18周时出现,睫状环则在28周时形成。睫状突形态在22~23周时已基本定形。28周时在睫状冠前部和虹膜之间形成—锐角形的后房角。PE细胞的胞膜内折和细胞侧突在12~14周时形成,NPE细胞的胞膜内折和细胞侧突在24周时出现。细胞内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小囊泡随着睫状突的发育而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4.
耳蜗导水管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蜗导水管(cochlear aqueduct)或称蜗小管(cochlear cana liculus)是沟通蛛网膜下腔与鼓阶外淋巴腔的骨性小管。它位于颞骨岩部内,适在内耳道底与颈内静脉穹窿之间,上方与后半规管、前庭、内耳道相毗邻。整个导水管行径较直,与内耳道后缘几相平行。其外口位于内耳道下方,适在岩部后缘三角形凹陷的底部,距颈内静脉窝前内上方约1~3 mm,该凹陷亦称舌咽神经下节压迹。该管由外口向上同时略向后行延伸向岩部深处,至内耳象牙样骨质处,管腔最窄,直径不及0.3mm,称峡部。由峡部再略向后开口于耳蜗基底转鼓阶深面骨壁,呈一小孔,是为蜗小管内口。内口恰位于第二鼓膜附着处的小骨嵴内侧。导水管腔内为疏松网状结缔组织,与脑蛛网膜相延续并延伸至圆窗膜上的鼓阶,此膜性管称耳周管(periotic duct),它与前庭导水  相似文献   
5.
引言一般解剖学教科书,如Тонков,Привес,Gray和Cunningham等书中都没有提到腮腺应当分为深浅两叶,一般都认为面神经分支是穿行于腮腺实质中,而且根本没有提到峡部的存在。只有Morris的人体解剖学,Hollinshead的外科医生解剖学和Philip Thorek的外科解剖学提到腮腺分为深浅两叶,两者之间以峡部相连,而面神经分  相似文献   
6.
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学科,是医学基础课之一,它的特征是内容多,学生的反映是易懂易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几年来我们教研组曾不断地在教学法方面作了某些改进。本文系根据教学实践中得来的一些经验,提出一些看法,愿与同志们共同研究。在研究解剖学教学法时,首先应当考虑到在教学原则上,解剖学与其他学科应该是相同的;其次才是形态学科与理论学科毕竟有所差别,应该具有其特殊性:即大课、实验等各教学环节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如果相互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影响教学  相似文献   
7.
舌骨下肌群的神经支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0例标本的甲状腺前肌均有来自舌下神经袢的上、下二支神经支配,神经门的高度虽不甚恒定,但我们建议在甲状腺峡部高度由正中向外侧分别夹住并切断两侧甲状腺前肌,可使这些肌肉的神经支配免受或受到最小的损伤。还收集了我国人舌骨下肌群变异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颅中凹进路内耳道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50侧成年头部标本,经颅中凹手术进路,以棘孔的胸膜中动脉、面神经管裂孔和上半规管拱峰为标志,对内耳道的位置进行确定。观测棘孔至面神经管裂孔的距离、面神经管裂孔至内耳道底面神经管内口的距离。膝状神经节裸露率,弓状隆起与上半规管拱峰的关系、上半规管拱峰至内耳道后壁的距离、内耳道上壁至岩上窦的距离,内耳道内上方骨突率,并提出不同手术应采取不同的标志对内耳道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9.
人面神经管和面神经的发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229侧胚胎儿周至出生后1年颞骨组织切片连续观测。结果表明,面神经管由膜性化骨和软骨化骨共同形成。面神经管水平段外侧壁、下壁和迷路段上壁为膜性化骨,膜性化骨顺序有一定规律性;其余部分为软骨化骨。面神经发育随胎龄的增长而递增,出生前渐近高峰;不同部位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保持相对恒定的截面积空间比。面神经在面神经管迷路段远侧端所占截面积空间比最大,在茎乳孔处所占截面积空间比最小。本文并提出,胚胎发育后期膜性化骨不全、乳突气化过度是导致面神经管缺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听骨发育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325侧胚胎第11周至成人颞骨标本按矢状位、垂直位和水平位作连续组织切片。观测结果:砧骨在胚胎第11周,锤骨在胚胎第15周、镫骨在胚胎第16周分别出现软骨化骨中心。各听骨仅有一个骨化中心,各有自身的生长规律,约在胚胎第28周,软骨化骨完成,无骺板存在,听骨大小形态与成人相近。提出胎儿听骨代替成人听骨作同种异体听骨移植重建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