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2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方法 以符合罗马Ⅳ诊断标准的31例F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感染H.pylori将FD患者分为H.pylori+组和H.pylori-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消化不良症状指数(SID)、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的测评,并检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表达。结果 两组患者在SID(Z=-0.858, P=0.858)、NDI(Z=-1.464, P=0.143)和医院抑郁评分(Z=0.699, P=0.485)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pylori+组患者的医院焦虑评分明显高于H.pylori-组(Z=-2.470, P=0.014)。H.pylori+组的CGRP水平为(0.999±0.274)ng/ml,明显高于H.pylori-组的(0.812±0.172)ng/ml(t=2.238, P=0.033)。两组患者的HRV在极低频率(t=-1.210, P=0.236)、低频功率(LF)(t=0.419, P=0.678)、高频功率(HF)(t=0.612, P=0.546)、LF/HF(t=-0.882, P=0.399)和总功率(t=-0.963, P=0.344)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FD患者中, H.pylori感染阳性的患者较阴性者,存在较高的焦虑情绪及CGRP水平,但是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及心率变异性的改变不大。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阿尔茨海默病(AD)患病率正逐年攀升,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针对痴呆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欠佳,因此研究的热点正逐渐前移,由痴呆期治疗转向痴呆临床前期轻度认知损害的防治,以期对痴呆的发生发展进行较早预防,由此也衍生了许多定义。本文就AD认知损害的不同阶段(无症状性临床前阶段、轻度认知损害阶段和痴呆阶段)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并作一较全面介绍,使临床医师能更好地理解AD认知损害各时期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下丘脑室旁核(PVN)炎症因子含量及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10周龄SHR 30只,随机分为SHR组、针刺组和非穴组,每组10只,另取同周龄WKY大鼠10只为正常组。针刺组针刺双侧"太冲",采用捻转泻法刺激,非穴组针刺其足背侧,采用平补平泻捻转法刺激,2周后取材。每日检测1次大鼠平均动脉压;RT-PCR检测PVN中TLR4 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VN中TLR4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PV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SHR组大鼠平均动脉压升高,PVN中TLR4 m 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TNF-α、IL-6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SHR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平均动脉压明显下降,PVN中TLR4 m 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TNF-α、IL-6含量明显减少(P0.05);而非穴组无明显变化。结论针刺"太冲"可能通过抑制SHR PVN中TLR4的表达,减少TNF-α、IL-6分泌,从而降低SHR血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评价电针天枢或足三里治疗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肠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4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肠麻痹患者按区组随机法分为天枢组(15例)、足三里组(15例)和常规治疗组(14例)。3组均接受常规术后快速康复外科方案治疗;而两个电针组分别于双侧天枢、足三里行电针治疗。比较3组患者在主要结局指标(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及次要结局指标(下床运动时间、耐受饮食时间、出院时间、恶心人数、呕吐人数、腹胀人数、服用止痛药人数及疼痛评分)间的差异。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两个电针组能缩短患者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亦能缩短患者下床运动时间、耐受流/半流食时间及住院时间,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电针可促进术后肠麻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但需进一步大样本试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老年与青年餐后不适综合征(PDS)患者在中医证候、临床症状和脑肠肽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就诊的PDS患者65例,将患者分为中老年组(45岁)和青年组(≤45岁),对2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分别采用消化不良症状指数(SID)、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依次评估其消化不良严重程度、生活质量受影响严重程度及焦虑抑郁状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胃饥饿激素(ghrelin)和P物质(SP)的浓度。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卡方检验。结果 2组患者肝胃不和证、脾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87,P=0.091)。与青年组比较,中老年组患者上腹烧灼感症状评分[1(0,1)]显著高于青年组[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症状及量表评分在2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组血浆中CGRP浓度[(1.06±0.24)ng/ml]显著高于青年组[(0.93±0.2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VIP、SP及ghrelin浓度在2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PDS患者存在较严重的上腹烧心感症状,且血浆中CGRP水平明显升高,这可能与年老导致的胃肠道运动降低及胃肠排空延迟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调和气血,补心益智"针刺法对主观认知下降(SCD)人群认知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公众号广告平台以及北京地区多个社区义诊招募的SCD者26例,按就诊顺序分为针刺组(n=14)和空白对照组(n=12)。2组受试者在治疗期间均予内科常规治疗,针刺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调和气血,补心益智"针刺法进行为期3个月的针刺治疗,空白对照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等待治疗。观察2组受试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主观认知下降量表(SCD-Q)、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动物词语流畅性量表(AFT)、听觉词语学习测验量表(AVLT-H)、形状连线测验A和B量表(TMT A-B)评分以及神经心理学量表综合Z分数的变化情况。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或χ~2检验。结果与治疗前相比,针刺组SCD-Q[(7.35±1.32)vs(3.46±1.63)分]、MMSE[(27.00±1.66)vs(28.32±1.56)分]、AVLT-H即刻回忆[(14.85±2.03)vs(19.14±2.31)分]、AVLT-H短延时回忆[(4.28±1.58)vs(6.64±1.15)分]、AVLT-H长延时回忆[(4.14±1.56)vs(6.57±1.08)分]、AFT[(15.64±4.19)vs(19.36±3.75)分]和综合Z分数[0.03(-0.22,0.24)vs 0.04(-0.30,0.49)分]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MMSE评分[(27.16±1.40)vs(26.16±1.52)分]有下降趋势(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的SCD-Q[(3.46±1.63)vs(7.20±1.33)分]、MMSE[(28.32±1.56)vs(26.16±1.52)分]、AFT[(19.36±3.75)vs(15.33±5.17)分]、综合Z分数[0.04(-0.30,0.49)vs-0.06(-0.37,0.30)分]评分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 "调和气血,补心益智"针刺法能够明显减少SCD人群对自身认知功能的抱怨,对SCD人群的记忆和言语功能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但对执行功能未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留针与不留针情况下针刺"百会"配伍"足三里"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功能及大脑皮层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探讨留针与否的针刺效应。方法采用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方法建立VD大鼠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留针组、不留针组,每组8只。针刺模型大鼠"百会"+"足三里"后,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尼氏染色检测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损伤。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明显降低,皮层神经元损伤明显;与模型组比较,留针组、不留针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均显著提高,皮层神经元损伤改善;其中,留针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提高更多,皮层神经元损伤改善更明显。结论针刺可改善V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皮层神经元损伤,留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术后肠麻痹几乎发生于所有腹部手术之后,以胃肠功能抑制为主要特点,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排便障碍及饮食不耐等不适症状。术后肠麻痹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还会增加医疗负担。因此,对于如何促进其胃肠功能恢复正常是医学界目前面临的一个热点问题。临床上用于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药理学方法和非药理学方法,前者是指使用各种药物促进动力的恢复,如:促动力剂、阿片肽拮抗剂、胃饥饿素激动剂等,但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临床试验结果具有争议性等因素使其在临床应用有限;后者主要包括腹腔镜的使用和快速通道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全球发病率逐年增加,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尽管临床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45岁以上的脑出血患者中,5年死亡率仍然超过50%。在脑出血急性期的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含量影响着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本文旨在基于中医药疗法探讨急性脑出血与炎症因子的关系,以期为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