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用反卷积法校正X线图像散射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数字X线摄影中,散射造成了图像对比度的下降,在影像增器-电视链成像系统中来自病人的散射和来自探测器系统的眩光更是恶化图像质量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数字X线图像的质量,我们利用高斯曲线近似散射点扩展函数,并在一特定的系统上用实验的方法确定了散射量ρ和散射分布参数σ,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MSR算法提高图像质量及角点检测的精度,然后再利用提取的角点来提高图像的配准与拼接速度及精度。方法:首先采用基于人眼感知亮度和色度的视觉模型改进的MSR算法对图像进行增强处理,然后采用改进的harris算法对增强后的图像进行角点提取。结果:采用本文算法对来自COX网站的一幅X线医学图像进行增强、角点检测,处理前后图像的信息熵分别为4.3706、7.3817,增强后的图像质量有明显提高,有效地避免了角点簇拥现象并使角点定位更加精确。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算法不仅能有效改善图像质量,而且能更有效、更精确地进行角点检测与提取。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肝外胆管梗阻性病变的超声显示率。方法对肝外梗阻性黄疸而常规超声检查未显示出梗阻病变的77例患者实施生理盐水保留灌肠使结肠充盈成为肝外胆管的透声窗,然后采用腹部超声诊断仪寻找其后方的胆管梗阻病变。结果灌肠成功的患者71例(灌肠成功率92.0%),能显示肝外胆管梗阻病变68例,显示率为96.0%。其中结石55例,肿瘤11例,炎性狭窄2例。仍有3例未能显示出肝外胆管梗阻病变。结论被生理盐水充盈的结肠确能作为肝外胆管的透声窗,从而使肝外胆管梗阻病变的超声显示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让买主意识到购买旧医疗设备可能是一种提供高技术医疗保健的途径,但仅仅对精明的顾客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剩余电压是指用插头连接电源的设备在拔掉插头的瞬时,由设备内部的储能元件产生的存在于插头上各插脚之间的残余电压。若人体触摸到插头且该电压大于某一限值,就会产生触电危险。制定剩余电压、剩余能量的限值是为了保护患者、操作者或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防止在断电瞬间触及带电部件而发生危险。故准确地检测医疗设备的剩余电压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解决了剩余电压测量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即设计一个零电位检测的关键电路,与可调延时设计配合能使设备在交流峰值处准确断电。这种峰值时刻断电检测系统,用于一种单片机控制的新型剩余电压测量装置,该装置将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稳定性,以克服现有的剩余电压测试仪器不能准确地在峰值处断电、测试重复性差等缺陷。该检测电路结构简单,性能稳定,能够在整流波过零的时刻可靠地产生宽度很窄的触发脉冲。采用可调延时设计,能够解决元器件带来的时延。  相似文献   
6.
了一种基于X线直接数字成像 胸部骨和软组织双能量分离的方法。文中讨论了高能X线束滤过板的最佳厚度。在进行双能分离运算之前,我们对原始X线图像地散校正。研究结果结果利用广谱X线束获取双能量X线图像并将其用于常规检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的定义是利用各种放射技术对颅内小型靶区(病变)进行三维立体定向放射辐照,它的目的是在将病变周围正常组织吸收的放射线剂量减至最小的同时,高精度地将大剂量的放射线一次性地传递给靶区,使之产生局灶性破坏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用于放射外科的最典型的装置大致有两类:X-刀和γ-刀.γ-刀利用分布在一个球面上的多个钴源发出的辐射经高度准直后在靶区中心交叉形成一"焦点",而X-刀是将直线加速器发出的指向靶区中心的高能X线束准直后,围绕靶区中心进行单长弧或多非共面弧转而开成一"焦点".现将这两类装置的靶区定位精度、靶区边界以外辐照剂量分布下降的陡峭程度和照射不规则形状靶区的能力等主要技术参数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附加滤过板厚度对图像质量和患者吸收剂量的影响. 方法:在X线准直器上分别添加0,1,2,3和4 mm厚的铝质附加滤过板,影像增强器表面的输入剂量约为1 μGy/帧. 采用不同的管电压(kVp)分别对8,10,13,15,20和25 cm厚的体模成像,分析上述附加滤过板对体模表面剂量、图像质量以及X线管负荷的影响. 结果:随着附加滤过板厚度的增加,体膜表面剂量呈平方关系下降;若获得同样的图像信噪比,则管电流(mAs)呈线性增加;图像ROC分析显示,X线管焦点胀增对图像清晰度影响不大,射束硬化效应对图像对比度的影响不明显. 结论:一定范围内的附加滤过板厚度增加可以减少患者表面剂量,同时不会造成X线图像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9.
X线管电压对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X线管电压(kVp)与体模管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丙烯酸模板内制作25组直径为1.2mm的圆柱形平行排列的体模管,其间距为11mm。体模管内造影剂碘浓度为4.0~50mg/ml。获取X线图像后,采用曲线拟合的方法,研究不同X线管电压对体模管图像质量和表面剂量的影响。结果:当X线管电压从54kVp增加到85kVp时,体模表面剂量的变化较图像质量变化大;当超过85kVp后,体模表面剂量的变化不明显而图像质量却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结论:在特定体模厚度下,通过建立并分析管电压与图像质量及体模表面剂量间的关系曲线,可以确定最优kVp值,既保证了图像质量又能使体模表面剂量最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利用T1加权动态对比度增强灌注MRI (DCEPMRI)技术在放疗中确定脑胶质瘤临床靶区的研究。方法 对 28例脑胶质瘤患者团注顺磁性造影剂Gd-DTPA后,采集其T1加权DCEPMRI,对获得图像用改进的Tofts-Kermode两室分析模型和反卷积法进行处理分析得到微血管通透性相关定量参数Ktrans值及图,并比较最大病灶区所在层面常规增强MRI与T1加权DCEPMRI的Ktrans值及图,测量各个临床级别脑胶质瘤病灶面积差异。结果 低级别胶质瘤微血管通透性较低、肿瘤浸润范围小,T1加权DCEPMRI与常规增强MRI所测病灶面积误差达 0.2%~0.3%\[Ⅰ、Ⅱ级分别为2.93 cm2∶2.46 cm2(t=6.90,P=0.000)、4.18 cm2∶3.21 cm2(t=10.22,P=0.000)\];高级别胶质瘤微血管通透性较高、肿瘤浸润范围大,T1加权DCEPMRI与常规增强MRI所测量病灶面积误差达 25.1%~26.3%\[Ⅲ、Ⅳ级分别为6.46 cm2∶5.48 cm2(t=10.83,P=0.000)、8.26 cm2∶6.52 cm2(t=18.53,P=0.000)\]。结论 以T1加权DCEPMRI技术得到的微血管通透性相关定量参数Ktrans值及彩图为胶质瘤放疗靶区确定提供了更为准确信息,可作为评价肿瘤体积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