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互动微信群结合病例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在血管外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随机分组的128名在血管外科临床见习的7年制学生分别实施互动微信群结合CBL(试验组)和单纯CBL(对照组);用统一的考核方法评估两组学生接受专业理论及临床知识的情况,评价两种教学在血管外科见习中的教学效果。用SPSS 22.0进行t检验。结果 试验组的理论考试成绩为(86.36±7.42)分,临床考试成绩为(88.44±7.62)分,高于对照组的(84.71±6.72)分和(86.22±6.41)分;试验组学生在学习兴趣、课堂气氛、自学能力、临床思维和团队精神共5方面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结论 互动微信群结合CBL能提高血管外科临床见习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高龄(≥75岁)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行CEA治疗的31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EA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危险因素,探讨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9例患者,所有手术过程顺利,随访时间为(22.18±8.71)个月。其中男33例(84.6%),女6例(15.4%);中位年龄77岁(75~82岁);双侧病变患者11例(28.2%),无症状患者7例(17.9%);共施行39例次CEA,22例次(56.4%)采用颈动脉补片;16例次(41.0%)使用转流管;住院时间(17.38±5.39)d。1例患者(2.6%)术后第2天出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患者(2.6%)术后15个月出现手术侧再狭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情况下,CEA是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颈动脉内膜剥脱+人工血管补片成形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分为翻转式颈动脉剥脱组(eCEA)和颈动脉剥脱+补片成形组(pCEA).结果 共248例患者完成随访,共行274例次手术,其中eCEA组101例次,pCEA组173例次.所有手术操作顺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危险因素、病变狭窄程度及双侧病变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EA组在转流管使用率(15.8%)、抗生素使用率(26.7%)、手术时间(88±20) min、术中出血量(45±16) ml及住院天数(16±4)d上均低于pC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手术相关死亡、术后再狭窄及术后同侧脑卒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安全有效,eCEA术式具有潜在优势,但具体术式选择需根据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术者经验等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缺血肢体血管生成和骨骼肌纤维重塑的影响,探讨N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生成中的关系。方法 18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和NGF治疗组,每组各6只。建立小鼠左后肢缺血模型,术后第7 d对NGF组进行基因转染。术后第21 d时对3组小鼠左后肢缺血进行评估,然后取腓肠肌组织进行HE染色、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LISA法检测腓肠肌组织中NGF、VEGF蛋白表达量,肌球蛋白ATP酶染色分析肌纤维类型。结果术后第21 d时,NGF组的左后肢肌肉萎缩程度弱于空白对照组,左后肢缺血评分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内皮细胞增殖指数、毛细血管密度、NGF和VEGF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Ⅰ型肌纤维比例也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NGF基因转染能够促进缺血肢体NGF、VEGF表达和血管生成,诱导肌纤维向Ⅰ型重塑,相关分子调控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比较同期手术及分期手术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2年1月至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18例累及下腔静脉及右心房的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同期手术及分期手术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18例患者均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其中行同期手术6例(33.3%),行分期手术12例(66.7%)。同期手术组与分期手术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手术组术后发生1例胸腔积液,1例喉上神经损伤,1例肺部感染;分期手术组发生2例肠梗阻,2例胸腔积液,1例心律失常。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分期手术组有2例行二期手术时血管内平滑肌瘤向下腔静脉进展,增加了二期手术的难度。术后获访13例,其中同期手术组3例(随访48-6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2.0个月),分期手术组10例(随访1-4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9.5个月)。随访期间,分期手术组复发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同期手术与分期手术对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来说均是安全和有效的。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的下,为避免二次手术打击,同期手术对于累及下腔静脉和右心房的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长期的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nt,OAC)治疗.抗凝药物主要应用于血栓性疾病及容易形成血栓栓塞的高危险人群中,如房颤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及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等.在围手术期,患者术后血流缓慢、机体应激高凝状态、以及逆转或突然终止抗凝治疗,可能导致反弹性高凝状态,这些是术后并发血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少见的颈部肿瘤,占头颈部肿瘤的0.22%[1]。CBT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解剖位置十分特殊,手术操作存在一定难度。Von Haller于1743年首次描述本病。  相似文献   
8.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多发于年轻女性,主要侵犯主动脉、肺动脉及其分支,导致相应受累部位缺血表现.激素及免疫抑制治疗是TA治疗的基础,是保障开放或介入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对于已经出现严重缺血症状的患者需进行外科干预,对于处于濒临缺血状态的患者是否需要处理,目前尚存在争议.本文介绍2例TA患者的手术治疗经验,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9.
目前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作为一级、二级预防,尤其是接受心脏手术后的病人更需要长期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但是,当这些病人需要手术治疗时,术前充分地评估患者心脑血管血栓事件的风险和术后抗血小板药物引起的出血风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腔内治疗的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2月至2022年12月北京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42例行保守治疗和腔内治疗的SISMAD患者临床资料,对保守治疗无效转腔内手术的时机、并发症和随访数据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8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后症状改善。14例(33.3%)患者保守治疗无效转为腔内治疗,转腔内治疗时间为18~49 h,平均(33.8±7.6)h,患者以Yoo分型ⅣS型多见。术后随访2~72个月,平均(25.0±19.9)个月,患者均存活,未发生抗血小板或抗凝相关出血性事件。1例保守治疗患者进展为夹层动脉瘤;2例腔内治疗患者出现肠系膜上动脉支架再狭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4,P=0.525)。结论 SISMAD患者早期可先行保守治疗,24~48 h无效后可予积极介入干预,预后良好。Yoo分型ⅣS型患者预后可能不良,需要早期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