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评价瘤颈近端载瘤动脉狭窄对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6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38例,其中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74例,排除了未合并载瘤动脉狭窄患者55例,发生载瘤动脉痉挛1例,三维影像资料不全8例,数据无法满足血流动力学分析要求2例,最终纳入合并瘤颈近端(狭窄距动脉瘤颈1 cm以内)载瘤动脉狭窄的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住院患者8例,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49~77岁,平均(63±11)岁.根据患者DSA三维重组后载瘤动脉狭窄形态,将8例患者分为偏心性狭窄组和同心圆性狭窄组,每组4例.构建基于病例特异性的三维动脉瘤模型,采用计算机软件模拟载瘤动脉不同狭窄程度(近端载瘤动脉分别模拟30%、50%、70%、90%四种狭窄程度)和不同狭窄距离(在距离动脉瘤1 cm内的近端载瘤动脉上分别选取2.5、5.0、7.5、10.0 mm四个距离),计算动脉瘤壁面切应力(WSS)和血流速度.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多水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对偏心性狭窄组进行分析显示,狭窄距离每增加2.5mm,估计动脉瘤WSS平均降低1.040 Pa,估计狭窄处血流速度平均降低33.333 m/s(均P=0.01);狭窄程度每增加20%,估计动脉瘤WSS平均增加23.988 Pa,估计狭窄处血流速度平均增加0.485 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对同心圆性狭窄组进行分析显示,狭窄距离每增加2.5 mm,估计动脉瘤WSS平均降低1.109 Pa,估计狭窄处血流速度平均降低29.412 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狭窄程度每增加20%,估计动脉瘤WSS平均增加19.099 Pa,估计狭窄处血流速度平均增加0.524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载瘤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可导致动脉瘤WSS增大,可能与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进展有关.改善狭窄程度可有效降低动脉瘤WSS,但能否延缓甚至逆转动脉瘤的进展过程尚需进一步随访、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经桡动脉入路(TRA)行血流导向装置(FD)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2月至8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TRA FD置入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27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及手术资料,分析TRA建立的成功率及其对FD置入的影响、入路部位并发症及...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血管内重叠多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延长扩张症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重叠多枚支架置入治疗的3例椎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3例患者均为左侧颅内椎动脉延长扩张,1例左侧延髓受压伴右侧丘脑陈旧性梗死,1例合并左侧大脑后动脉破裂动脉瘤接受载瘤动脉弹簧圈闭塞术,1例左侧延髓腔梗合并左侧颅内椎动脉夹层。结果向每例患者左侧椎动脉内置入2~5枚LEO支架,完全覆盖病变;3例患者血流重建均成功,未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对3例患者临床随访5~8年,无新发临床症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为0分;2例DSA随访血管形态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初步经验显示,重叠多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延长扩张症是安全的,血管重建长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分析单中心血管内治疗创伤性颈内动脉颅内段假性动脉瘤(TIICAP)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连续回顾2005年9月至2019年9月我中心收治的经脑血管造影检查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根据纳入标准选择TIICAP患者.分析患者的手术策略及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并总结治疗效果和临床与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 共入组29例TIICAP患者,男19例(65.5%),女10例(34.5%),年龄为14~70岁,中位年龄为47(30,53)岁.29例患者均成功实施血管内治疗,其中采用覆膜支架3例,血流导向装置9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1例,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载瘤动脉闭塞4例.1例行载瘤动脉闭塞患者术前再出血,术后死亡;1例行载瘤动脉闭塞患者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最终死亡;余27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顺利出院.23例患者接受影像学随访,13例治愈,5例好转,2例稳定,3例复发(均再次行血管内治疗治愈).24例患者接受临床随访,临床预后均稳定或好转.结论 血管内治疗是处理TIICAP的有效手段,其中血流导向装置、覆膜支架等新技术的优势初现,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