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喉罩与传统气管内插管麻醉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择期老年患者下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喉罩组(LMA组)和气管导管组(EET组),每组30例,应用瑞芬太尼及丙泊酚麻醉后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气道峰压、潮气量、脉博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插、拔管期、术后24h相关并发症。结果①LMA组插管后即刻,插管后3min,拔管后即刻的MAP和HR较EET组降低(P〈0.05);②术中所用维库溴铵的量,EET组明显多于LMA组(P〈0.05);③EET组和LMA组患者术中体动发生率分别为55.0%,5.0%。与LMA组相比,EET组体动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拔管时EET组85.0%出现呛咳或挣扎反应,术后24h咽痛发生率为25.0%,而LMA组拔管反应轻微无术后咽痛。结论经喉罩全身麻醉可确保呼吸道通畅,同时可维护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快,是老年患者下肢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内麻点和内关穴对食管癌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择期食管癌手术患者120例,随即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实验组进行电针内麻点和内关穴,对照组进行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治疗。治疗后将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VAS评分平均低于对照组,经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刺激内麻点和内关穴用于食管癌手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优于使用静脉自控镇痛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内麻点和内关穴对胸部手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择期行胸部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电针组(60例)和药物组(60例).电针组使用电针刺激内麻点和内关穴进行手术后镇痛治疗;药物组使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进行手术后镇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镇痛效果、安全性及血清β-内啡肽含量.结果:两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降低(均P<0.0l),且电针组低于药物组(P<0.01);两组镇痛疗效比较,电针组术后2h优良率为96.7%(58/60),优于药物组的75.0%(45/60,P<0.01);两组治疗安全性等级比较,电针组高于药物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β-内啡肽含量较治疗前均增高,且电针组高于药物组(P<0.01).结论:电针刺激内麻点和内关穴对胸科手术后镇痛效果(术后2 h)及安全性均优于PCIA.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肌间沟臂丛自控镇痛(PCA)的最佳配伍用药方案。方法选择80例上肢手术患者,采用改良的肌问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者,术后随机分成四组,第1组为0.125%罗哌卡因+丁丙诺菲2.25μg/ml;第2组为0.15%罗哌卡因+丁丙诺菲2.25μg/ml;第3组为0.2%罗哌卡因+丁丙诺菲2.25μg/ml;第4组为0.15%罗哌卡因,分别于镇痛开始后6、12、24和48h观察其镇痛效果、上肢肌力情况、恶心呕吐、PCA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①第2、3组镇痛效果优于第1、4组;②第1、2组和4组上肢肌力下降低于第3组;③第4组PCA按压次数多于第2组;③组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从镇痛效果、上肢肌力情况、PCA按压次数几方面比较分析,上肢手术后区域镇痛(PCRA)以采用0.15%罗哌卡因+丁丙诺菲2.25μg/ml组为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