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心脏瓣膜置换术因手术创伤大,体外循环(CPB)等因素所致的术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SIR)是心脏外科中常见的临床问题。随着临床研究和基础实验的研究进展,静脉麻醉药异丙酚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已有共识。近年来发现异丙酚还具有抑制中性粒细胞(PMN)功能的作用,其可作用于PMN参与炎性反应的多个环节,并具有抗炎性反应效应。异丙酚能否通过基因调控蛋白来缩短过度延长的PMN的存活时间,减轻炎性介质的释放,减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观察靶控输注异丙酚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静脉血(PMN)核转录因子kB(NF-kB)表达及PMN相对数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体外血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靶控输注异丙酚后对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F-κB、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在麻醉诱导后靶控输注初始血药浓度为2.5μg/L的异丙酚,根据患者麻醉深度调整异丙酚血浆靶浓度,最大可达3.4μg/L,同时复合枸橼酸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对照组术中问断静注咪唑安定、枸橼酸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即刻和CPB停机后30min抽取患者中心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F-κB、bcl-2的表达。结果 中性粒细胞NF-κB、bcl-2表达,两组在CPB后均显著升高(P〈0.05、P〈0.01),且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中性粒细胞数。两组在CPB后均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结论 异丙酚可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NF-κB、bcl-2的活化而减少炎性介质的合成,从而拮抗过度的全身炎症反应,对机体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靶控输注异丙酚后对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浓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异丙酚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异丙酚组在麻醉诱导后靶控输注初始血浆药物靶浓度为2.5ug/mL的异丙酚,根据麻醉深度调整异丙酚血浆靶浓度,最大可达3.4ug/mL;同时复合枸橼酸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对照组术中间断静注咪唑安定、枸橼酸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分别于麻醉诱导后、主动脉阻断后30min、主动脉开放时、体外循环停机后30min、体外循环停机后90min抽取患者中心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的浓度。结果两组在体外循环期间血清TNF—α、IL-8浓度均显著升高,对照组明显高于异丙酚组(P〈0.01);血清IL-10的浓度均显著升高(P〈0.01),但对照组明显低于异丙酚组(P〈0.01)。结论异丙酚可通过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合成和激活抗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机体逐级放大反复加重的过度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对机体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外血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靶控输注异丙酚后对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F-кB、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在麻醉诱导后靶控输注初始血药浓度为2.5μg/L的异丙酚,根据患者麻醉深度调整异丙酚血浆靶浓度,最大可达3.4μg/L,同时复合枸橼酸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对照组术中间断静注咪唑安定、枸橼酸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即刻和CPB停机后30min抽取患者中心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F-кB、bcl-2的表达.结果中性粒细胞NF-кB、bcl-2表达,两组在CPB后均显著升高(P<0.05、P<0.01),且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中性粒细胞数,两组在CPB后均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结论异丙酚可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NF-кB、bcl-2的活化而减少炎性介质的合成,从而拮抗过度的全身炎症反应,对机体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预防剂量的皮质类固醇在体外循环下小儿心脏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2009年6月,检索策略通过多次预检索后确定.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  相似文献   
6.
我院于2004年7月2日为—复杂先心病一主动脉弓离断(AAI)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I)A)、室间隔缺损(VSD)的患儿行成型矫治及PDA切断缝合,VSD补片修补术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耳的0.5%、0.75%罗哌卡因与0.3%布比卡因对腋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比较.方法 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标准Ⅰ~Ⅱ级,将60例预施臂丛神经组滞麻醉的手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20例,分别给予30 mL 0.5%、0.75%罗哌卡因和0.3%布比卡因实施腋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麻醉效果等.结果 麻醉药平均起效时间0.5%、0.75%罗哌卡因组小于0.3%布比卡因组(P<0.05);外科手术的等待时间0.5%、0.75%罗哌卡因组比0.3%布比卡因组显著缩短(P<0.05、P<0.01).结论 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布比卡因起效迅速、镇痛持续时间长,麻醉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心脏瓣膜置换术因手术创伤大,体外循环(CPB)等因素所致的术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SIR)是心脏外科中常见的临床问题。随着临床研究和基础实验的研究进展,静脉麻醉药异丙酚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已有共识。近年来发现异丙酚还具有抑制中性粒细胞(PMN)功能的作用,其可作用于 PMN参与炎性反应的多个环节,并具有抗炎性反应效应。异丙酚能否通过基因调控蛋白来缩短过度延长的PMN的存活时间,减轻炎性介质的释放,减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SIRS)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观察靶控输注异丙酚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静脉血(PMN) 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及PMN相对数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