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EUS对胃原发性淋巴瘤(PGL)诊断、鉴别诊断及随访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6例内镜形态学高度可疑为PGL的患者进行EUS探查,并根据其影像特征对病变性质做出判断,将EUS判断与常规内镜活检及常规内镜活检结合EUS指导大块活检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活检及手术病理组织学对照,EUS正确判断23例,2例PGL误诊为胃癌,1例胃癌误诊为PGL.EUS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常规内镜活检(88.5%比50.0%,P=0.006),而略低于常规内镜活检结合EUS指导大块活检(92.3%,P=1.000),EUS对胃恶性病变与炎性巨大胃黏膜皱襞的鉴别诊断符合率达100.0%.EUS对浸润深度(T分期)的判断准确率为100.0%(12/12).结论 EUS可有效鉴别PGL及其他胃内溃疡或增殖性病变,对其治疗、随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EUS引导基因重组人5型腺病毒H101植入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胰腺癌的安全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自2007年5月-12月,共6例晚期胰腺癌患者于EUS引导下将H101分3点注入瘤体内,第2、9、16天行吉西他滨全身化疗,1个月为1个周期,共2个周期.采用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灌注成傢技术观察肿瘤体积改变及瘤体内部血流灌注情况.记录.临床指标的改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结果 6例患者均按预定计划完成治疗,其中5例肿瘤体积较治疗前不同程度缩小(18.21%-38.6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1例肝脏转移灶明显缩小.灌注成像显示治疗后2周平均通过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延长(P=0.049),血流量、血容量及表面通透性呈有利改变.2例卡诺夫斯基量表评分提高,3例疼痛评分明显下降.3例患者已死亡(生存期分别为2.5、2.5、3个月),3例仍存活患者生存期分别为3、5、10个月.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和流感样症状,1例患者发生轻症胰腺炎.结论 结果初步提示EUS引导基因重组人5型腺病毒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临床安全、可行,与吉西他滨联合具有潜在缩小肿瘤体积、破坏肿瘤血供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18F-FDG是PET-CT检测中最常用的示踪剂,是肿瘤显像中应用的标准的影像模式之一,但18F-FDG的摄取并不具有肿瘤特异性。为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对经PET-CT检测后胃肠道18F-FDG高摄取的病例进行内镜检查的价值。方法:对临床上33例胃肠道18F-FDG高摄取的病例的内镜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内镜检查,在33例胃肠道18F-FDG高摄取的病例中,胃肠道恶性肿瘤14例,其中食管癌2例,胃癌5例,结直肠癌7例;癌前病变8例,其中腺瘤性息肉4例,增生性息肉1粒,Barrett食管1例,糜烂性胃炎2例;炎症性病变6例,其中活动性肠炎5例,吻合口瘘1例;无异常发现5例。PET-CT的假阳性率为(11/33)33.33%。结论:对胃肠道18F-FDG高摄取的病例进行内镜下确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内镜超声是目前临床上广泛运用的胃癌术前分期的检查方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黏膜剥离术在治疗早期胃癌中已广泛开展,因此提高胃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尤其是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本文旨在探讨高频小探头内镜超声(high frequency endoscopic ultrasound mini probe,UMP)在胃癌术前T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0月—2009年4月,对63例胃癌患者术前分别行高频小探头内镜超声和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检查,并与手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UMP与MSCT对T分期判断准确率分别为82.26%(51/62)和88.71%(55/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MP与MSCT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00%和88.89%;进展期胃癌的诊断准确率则是79.25%和88.68%。结论:UMP对早期胃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对于内镜下查找浅表病灶应首选UMP。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造影增强EUS在胰腺占位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8例临床疑有胰腺占位病变或慢性胰腺炎的患者为检查对象,以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和(或)组织病理学结果为最终诊断,另选择5例正常胰腺作为对照,观察不同胰腺组织造影增强EUS检查下目标区域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灌注的增强特征.结果 造影增强EUS显示,5例正常胰腺实质呈均匀分布的点状或棒状彩色血流信号(Ⅰ、Ⅱ型);而2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胰腺实质呈棒状或斑块状彩色血流信号,且分布不均匀(Ⅱ、Ⅲ型).13例胰腺癌病变内部均呈少量点状或棒状增强(Ⅰ、Ⅱ型),部分肿块伴周边局部增强血流信号,且大部分呈慢进快退型;而3例胰腺良性占位胰岛细胞瘤病灶内部则呈整体斑块状明显增强(Ⅲ型),其中有2例呈快进快退型.此外,正常胰腺及各类胰腺疾病的增强强度也呈不同等级.结论 造影增强EUS诊断技术安全、可行,正常胰腺及不同胰腺疾病之间可显示不同的增强模式、时相特点及增强强度分级,为胰腺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息肉内镜下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痛是常见的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多数结直肠癌起源于腺瘤性息肉,而息肉的发现和切除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为此,我们探讨不同年龄组的结直肠息肉的临床和内镜特点以及内镜下治疗情况.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镜科接受肠镜检查的患者5 152例,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比较分析两组资料结直肠息肉的肠镜下特点和病理类型,以及内镜下息肉治疗情况.结果:老年组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和息肉癌变率(37.65%,11.18%)均高于中青年组(19.8%,7.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的息肉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30.53%,29.62%;29.78%,25.29%),均以腺瘤性息肉为多(61.19%,36.99%);而数目多、广基≥2 cm以及病理为绒毛状腺瘤的息肉,癌变率较高.除息肉癌变和巨大息肉外,两组资料中80%以上息肉予肠镜下治疗(80.8%,91.3%)全部顺利完成,未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结肠镜检查是发现并处理息肉的有效手段,腺瘤性息肉的形态、大小、数目和病理以及患者的年龄与腺瘤性息肉的恶变有一定关系;结直肠息肉应尽可能内镜下治疗,并定期随访,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由于BE被认为是食管癌的癌前状态之一,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随着BE及其相关的食管腺癌发病率不断增加,对这些患者进行定期的内镜监测非常必要。BE通过化生-异型增生-肿瘤的顺序导致食管腺癌的发生,内镜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早期诊断和治疗异型增生及早期食管癌,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高频腔内超声与食管测压同步检测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食管运动功能异常情况,并尝试论证腔内超声评估食管运动功能异常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及食管压力与食管壁肌层厚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10例经内镜及24 h食管pH检测确诊为GERD的患者,5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经鼻腔导入高频超声探头(频率20 MHz,直径1.9 mm)及四通道水灌注式测压导管,在观察静息及吞咽时食管压力变化的同时,同步记录食管的运动影像,并计算出下食管括约肌上端5 cm、10 cm、1 5 cm及20 cm处食管环形肌和纵形肌的收缩指数、收缩周期及食管截面积.同时,通过测压导管同步监测湿咽时食管的最大压力值,计算其与同一位置的食管最大肌层厚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0例GER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食管各段环形肌、纵形肌收缩指数均明显缩小(P<0.05);收缩周期有延长的趋势;而最大截面积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各段的最大压力值与同一部位的最大肌层厚度之间存在正相关(r=0.552~0.736).结论 食管各部位的最大压力值与最大肌层厚度之间存在正相关;GERD患者存在食管运动功能的异常,食管壁的舒缩能力下降以及收缩周期延长可能影响食管的廓清力,从而与GERD的发病有直接关系;同时,高频腔内超声为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及其临床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通过光敏剂进入体内受适当波长的激光产生一系列化学毒性效应,产生中活性物质,与相应靶组织结合,导致不可逆的组织损伤和细胞死亡的一种治疗方法。自1990年加拿大学者Kennedy等报道成功治疗皮肤癌以来,δ-盐酸氨基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光动力疗法现已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现将δ-盐酸氨基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皮肤癌及癌前病变的可能作用机制、激光照射方法、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智能电子分光技术(FICE)结合高分辨率放大内镜,描述正常及胃黏膜病变的特征性改变,并探讨其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及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2例消化不良患者及5例正常志愿者,在内镜检查中分别于胃窦及胃体部行放大内镜及FICE观察,对胃黏膜按胃小凹形态做出相应分型(Ⅰ~Ⅲ型),并行快速尿素酶^13C-尿素呼气试验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胃窦及胃体FICE下的分型对诊断H.pylori的价值,并对FICE观察部位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活动性、炎症度、萎缩、肠化)进行分级评估。结果对照组5例胃窦及胃体黏膜的FICE分型均为Ⅰ型,提示无H.pylori感染。研究组32例中,胃窦黏膜FICE分型为Ⅰ型14例,其中1例H.pylori感染(7.1%);Ⅱ型13例中10例H.pylori感染(76.9%),且9例同时有萎缩改变;Ⅲ型5例,均H.pylori感染,且3例同时有萎缩及肠化。胃窦黏膜各FICE分型间H.pylori感染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型结构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90)。胃体黏膜FICE分型为Ⅰ型15例,其中1例H.pylori感染(6.7%);Ⅱ型13例中11例(84.6%)H.pylori感染;Ⅲ型4例均存在H.pylori感染。胃体黏膜各FICE分型间H.pylori感染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病理学改变(炎症性、活动度、萎缩及肠化)的分级在无H.pylori感染组中显著低于H.pylori感染组(P〈0.01)。结论H.pylori感染与胃黏膜的炎症程度及萎缩、肠化生有明显相关性;FICE技术结合高分辨率放大内镜对预测H.pylori的存在及判断胃黏膜的病变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