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强迫接触法对微小按蚊进行选育,溴氰菊酯浓度为0.1mg/m~2,选育温度26℃,触药24h后的死亡率至少不低于20%。在选育过程中,对选育蚊的生理活动、繁殖特性等进行动态观察。该蚊长期接触低剂量溴氰菊酯后,并不影响其体重,吸血及寿命:但随选育代数的增加,产卵量减少,孵化率下降,致死力增加。成蚊前期历期时间延长,净增殖力、内禀增长力、增殖有限速率都有所下降。这些因素都可影响后代成活蚊的种群繁殖力。  相似文献   
2.
间日疟原虫不同地理株对中华按蚊感染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上海和广西的中华按蚊感染以广西株和海南株间日疟原虫,发现两者对广西株的易感性均低,腺感染率分别为零和12.3%,而对海南株的易感性均明显较高,分别为36.4和43.6%。用2例广西间日疟患者血感染2批业已证明对当地间日疟原虫高度易感的武汉的中华按蚊,并用大劣按蚊作对照,结果2批大劣按蚊腺感染率均为100%,而2批武汉的中华按蚊腺感染率仅为4.6和30.6%。结合国内各地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我国间日疟原虫存在不同地理株,对中华按蚊的感染性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3.
影响土壤蛔虫卵分离因素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从土壤中分离蛔虫卵,一般仍沿用 Spindler 的方法。但因应用分离液、漂浮液和某些具体操作上有所不同,往往显著改变虫卵的检出率。为了提高土壤中蛔虫卵的分离效果,我们对影响蛔虫卵检出的某些因素进行了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4.
异盘并殖吸虫病发现于广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年我们在广西灵川县首次发现异盘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并存的一个自然疫源地,证明银星竹鼠为异盘并殖吸虫的自然宿主。1965年我们又在那坡县发现这二种并殖吸虫并存的自然疫源地,并在那坡12个自然村屯查访的520名居民中发现一名并殖吸虫病肺感染病例。现将调查资料整理报道。病人系壮族,男性,26岁。1961年开始感觉胸痛,慢性咳嗽、咳血痰,体力逐渐减退,但仍能参加农事活动。按结核病治疗一年,病情未改善。我们查访时检查该病人的  相似文献   
5.
裂头蚴病的治疗,除手术摘除蚴体或整个结节,或局部酒精注射杀死虫体外,文献上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的报告。我院从1964~1978年收治的裂头蚴病患者中,部份病人采用手术治疗有困难者,曾采用阿的平(Atabrine Hydrochloride)治疗,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见另文)。现将我们做的阿的平杀灭裂头蚴的体外实验及动物实验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是我国南方山区主要的传疟媒介,巴拉巴按蚊(A.balabacensis)则是我国海南岛山林地区重要的传疟媒介.过去主要是从这两种按蚊的生态和自然腺感染率来研究它们与疟疾流行的关系,至于它们对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微小按蚊养殖获得更好的效果,我室对该蚊交配、吸血和产卵等习性进行了观察.所获结果不仅有助于改进微小按蚊实验室养殖方法,而且为研究微小按蚊的生态与防制提供了参考.现将观察结果作一报导.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华按蚊对间日疟原虫易感性的实验研究国内已有一些报导,但多属黄淮平原疟疾流行区的蚊种和虫种.至于对恶性疟原虫的易感性,国内尚缺乏实验研究报导.我们于1981~1982年对广西中华按蚊的易感性进行了实验观察,目的在于对我国中华按蚊种型及间日疟原虫虫株问题的研究,以及评价本蚊在我国南方地区传播疟疾的作用提供进一步的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广西中华按蚊对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敏感性的实验观察结果。以8例广西间日疟患者血离体感染8批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对照),各批均感染成功。中华按蚊平均胃感染率59.8%,腺感染率12.8%,二者之比为4.7:1;而微小按蚊则分别为  相似文献   
10.
1.微小按蚊在雌雄同笼饲养的情况下,雌蚊于羽化后第2天开始受精,第5~6天受精率显著上升,1周后维持在60%左右不再增高。雄蚊的交配活动可持续1周以上,并可交配1次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