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目的 :克隆小鼠基质金属蛋白酶 - 2 ( MMP- 2 ) C端片断 pex编码区的 c DNA序列 ,并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 ,为进一步研究其抑制肿瘤作用奠定基础。方法 :根据基因 Gen Bank中 MMP- 2基因的碱基序列 ,利用 RT- PCR的方法从 NIH3T3细胞中分别扩增信号肽及目的基因 pex,然后用多重 PCR的方法将两个片段拼接起来 ,再将拼接起来的目的片段 sig- pex与 p MD1 8T载体连接作全自动测序 ,利用亚克隆的方法将 sig- pex c DNA片段克隆到 pc DNA3.1载体中。结果 :DNA测序证实该片断序列与文献报道完全一致。结论 :成功构建出 pc DNA3.1 - sig- pex真核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2.
氯化甲基汞对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及P^53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Wistar系雄性大鼠,经皮下注射给予10mg/Kg体重氯化甲基汞(CH3HgCl),连续7天,第15天取其脑组织,利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DNA电泳和流式细胞术(FCM)分析。实验结果,染毒组大鼠脑组织DNA电泳呈现特征性梯形电泳带;FCM分析染毒组大鼠脑神经细胞的凋亡率、P53基因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CH3HgCl以诱导凋亡方式导致脑神经细胞损伤,P53基因参与CH3HgCl诱导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PEX基因在体外对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 利用脂质体介导转染法,经G4 18稳定筛选后,应用MTT、流式细胞术、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及Boyden小室侵袭实验,体外观察PEX基因对B16F10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 BpcDNA sPEX、BpcDNA、B16F10三组细胞生长速度、细胞周期各时相均无明显差异(P >0 . 0 5 ) ;BpcDNA sPEX组细胞集落与BpcDNA组和B16F10组相比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 0 1) ,BpcD NA sPEX组细胞集落比BpcDNA组和B16F10组少,且单个集落中细胞数目少;BpcDNA sPEX组细胞穿透Matrigel胶能力比BpcDNA和B16F10组细胞弱,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P <0 . 0 1)。结论 PEX基因转染对体外单纯培养的B16F10细胞生长、增殖无影响;PEX基因可抑制B16F10细胞在软琼脂中形成集落的能力及体外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带有小鼠分泌型内皮抑素(ssEndostatin)的原核表达载体pNZ44-ssEndostatin并在双歧杆菌中表达Endostatin蛋白方法:利用引物设计软件oligo6.0设计引物,从pcDNA3.1-Egr1-ssEndostatin质粒上PCR扩增得到ssEndostatin基因。经测序证实获得的ssEndostatin基因序列正确后,进行粘端连接,将ssEndostatin基因链接到pNZ44原核表达载体上,构建成pNZ44-ssEndostatin重组载体,PCR、酶切鉴定正确后电转化到双歧杆菌中然后利用ELISA法检测Endostatin表达。结果:测序结果证实ssEndostatin基因序列与Genebank中所公布的一致,说明ssEndostatin基因扩增正确而且构建的质粒pNZ44-ssEndostatin的PCR、酶切鉴定结果与预测的一致,说明重组质粒pNZ44-ssEndostatin构建成功转化后挑取阳性克隆进行菌落PCR证实重组质粒pNZ44-ssEndostatin已戍功转入双歧杆菌中ELISA法检测到转化有重组质粒pNZ44-ssEndostatin的双歧杆菌的菌体内有较高水平的Endostatin表达,且培养48h的表达量较20h的高,有氧条件下表达较缺氧条件下高,但上清中未捡测到。结论:成功地构建了带有分泌信号的小鼠内皮抑素表达载体pNZ44-ssEndostalin,成功转入双歧杆菌中并在菌体中表达,为后续利用双歧杆菌作为工具进行Endostatin基因治疗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检测HGF及其受体c-Met在IMPC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回顾性分析乳腺IMPC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HGF/c-Met蛋白在IMPC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病理学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乳腺IMPC的检出率、淋巴管侵犯率、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个数均明显高于浸润性导管癌(IDC)(P<0.01);IMPC组织中ER、PR、HER-2、p53、Ki-67的表达率与其在IDC中的表达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c-Met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IMPC组织中HGF的表达值比IDC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c-Met蛋白的表达值与IMPC的组织学分级、病理学分期有关(P<0.05);HGF蛋白的表达值与IMPC的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结论 淋巴管侵犯和区域淋巴结转移是IMPC的显著生物学特点,c-Met蛋白在IMPC组织中过表达,并与IMPC的组织学分级、TNM可以作为判断IMPC预后的因素之一,而HGF蛋白的表达则与IMPC的组织学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6.
子宫绒毛叶状平滑肌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30岁。因不孕症检查发现盆腔肿物1月余。查体:子宫稍大,前方触及较大肿物,上界至脐上5 cm,下界至盆底,可活动。B超示子宫上方见实质肿物,上界至脐上5 cm,向左右两侧延伸,下界至盆底,未见腹水。行剖腹手术。术中见一外生性分叶状的巨大肿物,表面充血、紫红色,似胎盘绒毛叶状,并借一长3 cm的细软蒂连于子宫底右后壁,扩张到右侧阔韧带及盆、腹腔。冷冻病理检查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行单纯肿物切除。病理检查巨检:切除的外生性分叶状肿瘤(图1)紫红色,由薄纤维结缔组织包裹,30 cm×29 cm×12 cm大小;分叶状结节大小不等,5 cm×4 cm×3…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CK19、CK8/18、CK5/6、CK34βE12在乳腺UDH、ADH、DCIS 3种病变中的表达率、表达特点及表达模式,探讨4种细胞角蛋白对乳腺UDH、ADH、DCI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参照2003年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诊断标准筛选出乳腺UDH24例、ADH14例和DCIS24例,选用CK19、CK8/18、CK5/6和CK34βE124种细胞角蛋白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CK19在乳腺UDH、ADH、DCIS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17%(19/24)、85.71%(12/14)、95.83%(23/24)。CK19在UDH中主要呈簇状阳性表达模式,而在ADH和DCIS中主要呈弥漫阳性表达模式。CK5/6、CK34βE12在UDH的表达率显著高于ADH和DCIS的表达率(P〈0.01)。结论CK19的表达模式有助于乳腺UDH、ADH、DCIS的鉴别诊断。CK5/6、CK34βE12在乳腺UDH与ADH和DCIS之间的表达率不同,其表达率有助于乳腺UDH与ADH和DCIS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自噬(autophagy)是指细胞通过溶酶体对自身结构的吞噬降解,实现细胞的代谢需要和某些细胞器的更新.当自噬调控机制发生异常时,将导致细胞功能改变,甚至引起细胞死亡,即自噬性细胞死亡[1-3].Beclin 1又称BECN1,是最早被发现的哺乳动物调控自噬性死亡的基因,与酵母自噬基因ATG6同源,位于人染色体17q21上,编码一个含有450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60×103的蛋白质[4].Beclin 1是自噬调节通路中重要的自噬调节基因,是一种双等位抑癌基因,与传统的抑癌基因不同,只有在双等位基因都表达时才能够发挥抑癌作用,其杂合性缺失可明显导致肿瘤的发生[5].有研究表明,Beclin 1在人类散发性前列腺癌中下降40%,在乳腺癌中下降50%,在卵巢癌中下降达到了75%[6].本实验中,通过基因工程的方式构建Beclin 1基因的过表达模型和干扰模型,在基因水平改变Beclin 1的表达,通过检测电离辐射后Beclin 1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自噬中的作用,从而为辐射联合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肺透明细胞类癌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 ,45岁。于入院前 1个月体检时发现右肺上叶有一圆形肿物 ,伴乏力、咳嗽 ,于 1999年 12月 12日入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胸部X线及CT检查示右肺上叶后段可见一约 3 .0cm× 2 .5cm大小类圆形肿物 ,其内密度不均。5年前有肺结核病史。临床诊断 :右肺上叶后段结核瘤。术中见肿物约 5 .0cm× 5 .0cm× 4.0cm ,位于右肺上叶 ,靠近中心 ,行右肺上叶切除术。病理检查 :右肺上叶体积 15cm× 6cm× 5cm ,距支气管断端切缘 1.0cm处见一圆形肿物 ,直径 5 .0cm ,位于肺叶边缘 ,肿物与周围肺组织界限清晰 ,无包膜 ,切…  相似文献   
10.
<正>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ur,PT),原名乳腺叶状囊肉瘤,1838年由Mailer首次描述并命名,但由于该名称常引起误解,自1982年起WHO开始使用中性名称"叶状肿瘤"。该肿瘤最典型的特征是形成叶状结构,突向囊腔内,由间质和上皮两种成分组成,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测。叶状肿瘤可以侵犯邻近乳腺组织,还可以复发、转移和恶变。目前WHO按照组织学特征将PT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