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目的评价改良超滤在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拟行瓣膜置换术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常规超滤组(CUF组)43例和改良超滤组(MUF组)41例。分别在围术期的不同时间点采集动脉血样监测电解质和血气;监测心排量(CO)、心排指数(CI)、左室每搏做功指数(LVSWI)及平均动脉压(MAP);计算氧合指数并记录相应时间点的气道压。结果 2组患者超滤后CO、CI、LVSWI均显著提高;与CUF组比较,MUF组改善更为明显;术后8~24 h,MUF组氧合指数好于CUF组;MUF组术后24 h尿量、胸腔引流量、呼吸机支持时少于CUF组,2组间气道压和ICU停留时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改良超滤用于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患者,可改善术后心肺功能,且效果优于常规超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ANH组(n=30)和非ANH组(n=34),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和血常规指标,并记录术中出血量及输液量。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较术前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但两组间PT、APTT、TT、Hb、Hct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与非ANH组相比,ANH组患者术后FIB和PLT降低更加明显(P0.05)。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应用ANH时对凝血功能影响轻微,且术中失血量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0例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麻醉处理与血流动力性及内环境调控的关系。方法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使血流动力性及内环境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结果20例患者术中麻醉深度满意,血流动力性及内环境稳定。结论维持血流动力学及内环境稳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麻醉处理特点。方法: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麻醉维持采用静吸复合麻醉。采用4∶1氧合血冷停跳液的心肌保护方法。结果:68例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心脏自动复跳61例,电击除颤复跳7例,全组病例无死亡。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平稳的麻醉诱导、合理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及良好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全麻患者在复苏期常常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应激反应,并极易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究其原因可能与患者的心理焦虑和恐惧有关,也可能与疼痛的刺激、对气管导管难以耐受等有关。2007年5月~2008年8月本院对腹腔镜胆囊切除的全麻患者进行术前心理干预,旨在观察术前心理干预对全麻患者复苏期间心血管应激反应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超滤联合常规超滤技术对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后肺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纳入102例行瓣膜置换术的重症瓣膜病患者,分为常规超滤组(CUF组)和常规超滤联合改良超滤组(CMUF组),两组在体外循环(CPB)中均进行常规超滤,CMUF组在转流结束后进行改良超滤直至机血全部回输体内。分别于诱导后(T1)、常规超滤开始(T2)、常规超滤结束(T3)、改良超滤开始(T4)、改良超滤结束(T5)、CPB后2 h (T6)、CPB后8 h(T7)、CPB后24 h(T8)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红细胞压积(HCT)水平。计算T1、T5-8时氧合指数、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肺静态顺应性,记录气道压、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总时间。结果:两组IL-6、TNF-α、HCT水平在改良超滤开始(T4)前均无统计学差异,CMUF组改良超滤结束(T5)后血浆IL-6、TNF-α水平显著低于CUF组,红细胞压积、氧合指数、肺静态顺应性较CUF组升高,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气道压较CUF组降低(P均<0.05)。CMUF组术后24 h尿量、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CUF组(P均<0.05)。结论:在重症瓣膜病患者体外循环中联合常规超滤和改良超滤,能有效浓缩血液,减轻炎性反应,改善瓣膜置换术后肺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喉罩复合七氟醚吸入全身麻醉与氯胺酮、咪达唑仑、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封堵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择期CHD介入封堵治疗患儿60例随机分为喉罩复合七氟醚吸入麻醉组(L-S组)30例;氯胺酮、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组(K-P组)30例。结果:L-S组封堵成功29例麻醉诱导时间125.4±16.4 s,苏醒时间15.6±5.8 min,术后安静程度Ⅰ级22例,Ⅱ级7例;K-P组封堵成功30例麻醉诱导时间240.5±38.6 s,苏醒时间28.3±8.8 min,术后安静程度Ⅰ级20例,Ⅱ级8例,Ⅲ级2例。两组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比较稳定,L-S组患儿诱导时间、苏醒时间短(P<0.05),术中呼吸抑制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P<0.05)。结论:CHD介入封堵治疗术麻醉管理的关键在于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喉罩复合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CHD介入封堵治疗术,具有诱导迅速、苏醒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经DSA行颅内动脉瘤血管介入治疗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死亡率25%~60%,生存者的致残率接近50%[1-3].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是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史上的一次飞跃,良好的栓塞率和安全性使其成为部分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本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共行经DSA行颅内动脉瘤血管介入治疗60例,现将麻醉处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脾破裂伴失血性休克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男,35h,体重3.5kg,自然分娩。产时哭声好,无窒息,出生33h发现患儿面色苍白、精神萎糜、四肢湿冷、腹部轻度膨隆、喂奶后呕吐。因病情进行性加重来院就诊。血常规示Hb52.8g/L,B超检查示腹腔大量积血,诊断脾脏破裂,行急诊剖腹探查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术后非外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42例心脏病患者术后非外科性出血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因素术后出血发生率,并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高危因素。结果:是否进行肝素鱼精蛋白个体化应用所致的术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B时间偏长(P=0.03)和肝素剂量偏大(P=0.02)是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将肝素剂量控制在适宜范围是减少术后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