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导引下腹部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技术方法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材料与方法:男20例,女7例,年龄7~88岁。穿刺部位包括肝内肿物10例,胰头肿物3例,脾脏肿物、肾脏病灶各1例,腹、盆腔内肿物9例,腹膜后肿物3例。使用岛津SCT3000TC全身CT扫描机作导引,选用18-22G(150mm)Chiba活检针,选择最佳层面、进针路径及取材点穿刺抽吸。结果:腹部细针穿刺抽吸活检阳性率88.9%,2例首次活检为阴性结果,再次活检得到阳性结果,首次活检阳性率82.8%。无任何并发症。结论:CT导引下腹部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正确率高、安全,活检方法简便、实用,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笔者报告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后颅内出血7例,均经CT检查确诊,其中5例施行了开颅血肿清除手术。CT检查发现颅内出血可位于脑内、硬膜外、硬膜下及蛛网膜下腔,且常同时存在,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多见。结合文献,本文对其发病机制及其CT表现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节细胞胶质瘤患者的MR图像,其中男13例,女7例。全部病例均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获得T1WI、T2WI及FLAIR图像及增强图像,分析MRI特点。结果所有病灶均为单发,位于幕上者16例,其中额叶3例,颞叶10例,顶叶1例,额颞叶及枕顶叶各1例,幕下4例。囊性病变5例,囊实性病变8例,实性病变7例(其中4例呈脑回样增厚改变)。MRI上肿瘤信号呈多样性,T1WI病变囊性部分均呈低信号,实性部分呈低信号12例、等信号2例、高信号1例;T2WI囊性部分均呈高信号,实性部分呈等信号3例、高信号12例;瘤周多无水肿或轻度水肿,增强扫描病变实性部分及壁结节无强化4例,轻度强化5例,明显强化者6例。囊性病变囊壁强化2例,不强化3例。结论部分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对部分病例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结核性腹膜炎的CT诊断(附11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搜集11例有CT检查资料的结核性腹膜炎病例进行分析,其中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6例由抗痨治疗效果显著而确诊。结果:11例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如下:(1)腹水9例,其中7例表现为高密度腹水(CT值大于20HU),3例表现为腹腔包裹性积液;(2)壁腹膜光滑增厚7例,轻度不规则增厚1例,其中2例增强扫描时壁腹膜有强化;(3)11例肠系膜均有改变,表现为增厚、结节状或“污点”状影;(4)大网膜饼形增厚、结节状或“污点”状改变5例。结论:CT对诊断结核性腹膜炎有较大价值,其主要鉴别诊断为腹膜转移癌。  相似文献   
5.
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肝动脉正常解剖和变异的显示及临床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选择6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行肝动脉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所有图像均以最小层厚0.67mm、间隔0.33mm重组传送到工作站。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两种方法进行后处理,以Michels分型观察肝动脉的解剖与变异类型。结果正常肝动脉解剖共36例;肝动脉起源变异24例。其中属于Michels分型的有4种共17例,最多的是MichelsⅡ型7例,其次为Ⅲ型4例;Ⅴ型和Ⅸ型各3例。未被列入Michels分型的其他类型共7例(11.7%)。以DSA或手术为对照的26例中,CT血管成像对肝动脉解剖及变异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能够准确地证实肝动脉解剖与变异,并能明确肿瘤血管异位侧支来源,为临床手术、介入治疗及肝移植等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系统研究肝脏的管道结构,建立适于薄层CT扫描和三维重建的肝脏标本管道系统灌注和铸型的方法.方法:肝门部保留完好的完整14个肝脏,经预处理后,分别以含两种不同浓度的显影物质的灌注材料对各管道灌注。灌注完好的肝脏标本经固定和铸型,置于模拟腹腔模具内,行CT薄层扫描,以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覆盖显示法(SSD)进行肝脏管道结构的三维重建.比较各管道的显影和三维成像情况.结果:肝脏标本预处理和灌注顺利,细小管道灌注充分.肝脏标本CT扫描的层面管道结构清晰,在标本扫描的中间部位,门腔静脉、肝右、肝中和肝左静脉,左、右肝段的门静脉分支清晰可见.三维重建各管道分支明确,立体感强.结论:肝脏管道系统灌注和铸型操作简单,适于肝脏薄层CT扫描和管道系统三维重建研究,是研究肝脏管道结构的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64层螺旋CT全肝灌注模式成像在肝细胞癌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全肝灌注模式观察肝细胞癌(HCC)的CT灌注特征以及在各种灌注图像上的影像表现。方法搜集32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诊断为HCC患者并以10例正常肝脏作为对照分析。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以5ml/s的速率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370mgI/ml)和生理盐水,通过肝脏CT灌注软件得出TDC及HAP、HPP、TLP等灌注彩图,并分别测定相应的灌注参数值以评价正常肝脏与HCC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①正常肝实质TDC形态动脉期上升缓慢,门静脉期上升较快并达峰值,曲线走行自然;而HCC的TDC呈速升型,在动脉期迅速上升并在脾峰值附近达峰值,曲线峰值明显前移,而后可维持平衡或较快下降;②HCC组HAP、HPI明显高于正常组,HAP、HPI值分别为(46.6±16.6)ml/(min.100mg),(84.0±13.1)%,与正常对照有显著性差异(HAP:t=4.32,P<0.01;HPI:t=11.3,P<0.01);HCC组HAP、HPI值明显高于远处肝组织,二者统计学上亦有显著差异(HAP:t=2.08,P<0.05;HPI:t=4.8,P<0.01);③边缘模糊处瘤灶HPP>边缘清晰处瘤灶HPP,两者间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t=9.52,P<0.01)。结论64层螺旋CT全肝灌注模式成像克服了以往灌注成像的不足,简单实用,具有一定的优势。能直观反映肝脏整体及HCC内部的血流灌注特征,从而为HCC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75岁。腹胀5天入院。查体,中下腹明显膨隆,触及中下腹分叶状囊性包块,约20cm×20cm,无明显压痛,静脉肾盂造影示双肾盂肾盏正常。左输尿管下段扩张,膀胱充盈欠佳,左下腹一巨大高密度块状影,钡灌肠示肠管受压移位。B超示腹部多房性囊性包块。CT所见:膀胱形态不规则,伴多个大小不等的囊状影突出膀胱及囊腔内均见造影剂(图1),其中最大两个位于两侧(分别为16.5cm×12cm×11cm、9.0cm×8,  相似文献   
9.
3cm以下肝脏常见病变的磁共振成像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量化分析3cm以下肝脏常见病变磁共振成像(MRI)的T1值、T2值和磁共振扩散成像(DWI)的表面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规律,提高磁共振诊断肝脏病变的准确性。方法 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和肝囊肿4种常见病变病例中,选取97个病灶,其中肝细胞癌2 2个病灶,肝转移瘤2 1个病灶,肝血管瘤2 8个病灶,肝囊肿2 6个病灶,计算其磁共振成像T1值、T2值和扩散成像(DWI)的表面扩散系数(ADC值)以及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的瘤/肝ADC值比值。结果 4种常见病变磁共振成像T1值、T2值和ADC值分别为:肝细胞癌:792 .0 3±14 1.2 5 ms和70 .0 8±11.2 3m s、(0 .91±0 .0 7)×10 - 3mm2 / s;肝转移瘤:85 6 .18±136 .33ms和73.12±13.5 3m s、(1.13±0 .2 7)×10 - 3mm2 / s;肝血管瘤:10 83.3±2 0 2 .91ms和138.4 3±2 4 .39m s、(1.94±0 .37)×10 - 3mm2 / s;肝囊肿:14 93.9±5 91.0 2 m s和2 34.6±93.5 9ms、(3.2 6±0 .30 )×10 - 3mm2 / s;瘤/肝ADC值:肝细胞癌为0 .91±0 .0 7,肝转移瘤为1.13±0 .2 7,二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综合量化分析肝脏病变磁共振成像T2值、ADC值及瘤/肝ADC值比值的变化规律,能进一步准确地判断病变的性质,使磁共振对肝脏小病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做出准确结论。  相似文献   
10.
颞骨内部结构精细,毗邻关系复杂,不仅该部位手术难度高,同时对该部位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比较棘手,临床教学讲解和图示很难表达清楚。采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将二维图像转化为直观、精确的立体图像,并经过旋转和电子“解剖”,可以从不同角度、深度进行观察,而且能将不同结构标记不同的颜色,真实形象地再现各结构的解剖空间关系,这种技术被称为“非损伤的立体解剖”。我们对6侧颞骨内部特殊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并模拟手术,取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